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品德教育是培养青少年的价值观念的关键性时期,关系着民族兴旺与国家未来。马来西亚中小学品德教育历经多年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为其重振传统文化、改善校园风气、调和种族矛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论文通过对其中小学品德教育的探究,形成整体性认识,归纳总结其主要特征,阐明对我国完善中小学品德教育的启示。本论文共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第二部分即第一章,第三部分即第二章,第四部分即第三章,第五部分即第四章,第六部分即第五章。第一部分为论文提纲挈领的部分,它阐明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目的与意义,并在回顾前人研究成果之后,明确论文的核心概念、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主要梳理马来西亚中小学品德教育的发展历程。受宗教、殖民侵略、种族分歧、现代化等因素影响,马来西亚中小学品德教育大致历经四个重要时期:(1)宗教教育时期(-19世纪20年代);(2)英国殖民时期(19世纪20年代-20世纪40年代);(3)萌芽与调整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末);(4)探索与推进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至今)。每一个时期的更替都赋予品德教育新的内涵,蕴含着品德教育的不断丰富与完善。第三部分主要探析马来西亚中小学品德教育的现状。在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马来西亚统筹实施伊斯兰教育、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形成了以多重的教育目标、多维的教育内容、多样的教学途径、多元的教学方法、多级的评价方式为主体的中小学品德教育现状。这即迎合了种族差异,又满足了时代变革对品德教育的诉求。第四部分主要分析马来西亚中小学品德教育的相关政策。政策与学校品德教育息息相关,对其发展起到引导与制约的功能。在《国家原则》、《内阁报告》、《国民教育哲学》、《2020年愿景》、《2013年-2025年大蓝图》的保驾护航下,马来西亚中小学品德教育的发展日趋法制化、合理化、规范化。第五部分主要探究马来西亚中小学品德教育的特征、困境及趋势。不断的改革使得马来西亚中小学品德教育已经走出了一条比较成熟的发展道路,呈现出三个鲜明特征:一、弘扬民族文化,保护优良的民族性:二、多方位发展,形成立体性的渗透模式;三、追求品德共识,实现价值来源的宗教性。但马来西亚中小学品德教育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出现了品德教育的合理性遭受质疑,评价方式的僵化制约品德教育的成效、师资不足限制品德教育的发展,多元种族背景诱发品德教育的分化这三方面的困境。但是,马来西亚秉承其百折不挠、开拓进取的精神致力于对中小学品德教育的探索,使之呈现出从封闭到开放的整体内涵、从片面到整体的均衡体系、从生硬到灵活的教学方法的趋势。第六部分主要探究马来西亚中小学品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我们应当根据自身实践情况,合理借鉴马来西亚的有益经验,构建、完善我国中小学品德教育,主要有:一、加强立法,重视中小学品德教育:二、立足本国特色,合理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三、丰富教学方法,多样化实践品德教育;四、构建品德共识,维护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