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是历史最悠久、运用最普遍的修辞方式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成为哲学家、语言学家们的研究对象。但自亚里士多德开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隐喻在东西方传统上都被认为是一种修辞现象,并且通常与诗歌或修辞学相关。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基础和影响下,出现了两种重要理论:替代论和比较论。但它们更多的是将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来研究,忽视了隐喻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直到理查兹才指出,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其实还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他还指出,传统隐喻理论最大的缺陷就是忽视了隐喻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思想之间的交流。人的思维是隐喻性的,语言中的隐喻由此而来。在理查兹的理论以及认知语言学发展的影响下,隐喻研究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语言学家们越来越多地从认知角度来审视隐喻。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是隐喻的。其理论核心是,隐喻是人类用其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语言是人类认知的产物,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工具。因此,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对语言学习,尤其是对外语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外语学习实践中,外语学习者应重视培养自己的外语“隐喻能力”,形成隐喻能力与语言能力、交际能力三架齐驱,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隐喻和语言学习,尤其是词汇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概念隐喻理论为两者之间架设了有益桥梁。本文在对概念隐喻的定义、工作机制、分类、功能等的详细探讨基础上,尝试将该理论运用到德语词汇学习当中,并通过列举德语多义词、复合词、派生词以及常用语中的隐喻事实现象来具体说明,中国的德语学习者如何通过概念隐喻来学习德语词汇和理解德语文化现象,希望以此为提高词汇学习效率提供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