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一篇翻译实践报告。该翻译材料选自埃尔斯沃思·亨廷顿(Ellsworth Huntington)和史蒂芬·萨金特·维舍(Stephen Sargent Visher)合著的《气候变化:本质与成因》(Climatic Changes:Their Nature and Causes)。本书主要分析地质时期影响气候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及气候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在本次翻译实践中,笔者主要选取该书的前两章作为翻译材料。第一章介绍气候变化的整体性。通过将地质时期各阶段的生物化石与当前的生物化石进行对比,发现地质时期的生物与当前的生物大体相同,进而得知从地质时期至今,气候几乎未发生变化。第二章讲述气候变化的差异性,详细阐释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如地球内部条件(热量和收缩)、海水盐度、洋流运动、大气层(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太阳黑子活动、日地距离、造山运动、气旋性风暴等。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气候变得复杂多样,各地差异显著。原文本是自然地理类文本,专业性强,用词正式,多被动句和长句,信息量大,涉及地质、生物、物理、天文、化学等领域。原文旨在向读者传递有关气候变化本质与成因方面的信息,属于信息型文本。为了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语用习惯,提高信息传递的效果,笔者以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针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词语与句子层面,主要采用避实就虚、换序法、拆译法、化被动为主动等翻译技巧和方法。通过本次翻译实践,笔者了解了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趋势与成因,加深了对翻译的理解和认知。翻译是一项复杂的双语转换活动,涵盖众多学科和领域。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译员,除了熟练掌握翻译理论外,还需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丰富的百科知识和严谨的职业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