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列线图预测模型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00690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临床相关胰瘘的危险因素,并以此建立一套有效直观的列线图模型,可以有效的预测腹腔镜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术后临床相关胰瘘的发生概率。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福建省立医院自2016年09月至2019年11月间共104例行腹腔镜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围术期资料,以是否发生术后临床相关胰瘘作为观察终点,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术后临床相关胰瘘的危险因素,其中P<0.05有统计学意义,基于危险因素绘制预测术后胰瘘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结果:在本研究的104例患者中,其中男性患者48例(46.2%),女性患者56例(53.8%),腹腔镜中转23例(22.1%),平均年龄为57.7±12.7岁,BMI中位数为22.3(12.7-30.7)kg/m~2,术中出血中位数为200(50-1600)ml,术后发生POPF者有77例(74.0%),发生CR-POPF者有27例(26.0%),其中生化瘘50例(48.1%),B级胰瘘23例(22.1%),C级胰瘘4例(3.8%),术后腹腔内出血有13例(12.5%),术后行介入血管栓塞有9例(8.7%),再次手术者有4例(3.8%),术后90天内死亡2例(1.9%)。单因素分析提示患者年龄(P=0.042)、胰腺质地(P=0.002)、主胰管直径(P=0.009)、术后第一天白蛋白水平(P=0.019)、术中出血量(P=0.004)与LPD术后发生CR-POPF相关。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胰腺质地软(OR=10.21,P=0.015)、术后第一天白蛋白≤28 g/L(OR=3.56,P=0.035)、主胰管直径小(≤3 mm OR=12.18,=4 mm OR=1.71,P=0.013)、术中出血量大(400-799ml OR=2.89,≥800 ml OR=19.05,P=0.015)是LPD术后发生CR-POPF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建立的该病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下ROC曲线面积为0.853,即列线图的C-index为0.853,根据nomogram分配得分计算每一患者的总分,分为高胰瘘风险组与低胰瘘风险组,组间CR-POPF发生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本研究发现主胰管直径≤3 mm、术中出血量大、胰腺质地软、术后第一天ALB≤28 g/L是LPD术后发生CR-POPF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基于胰瘘风险绘制的列线图模型符合度高,简单直观,可以个体化评估LPD患者发生术后胰瘘的风险,外科医师应对高胰瘘风险的患者采取更加积极的临床治疗。
其他文献
目的:胃癌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对其可能的生物标志物进行探究,可加深对胃癌发病机制的认知,并合理评估其在胃癌诊疗中的潜力与价值。长链非编码RNA(lnc RNA)被认为在众多疾病的发展包括恶性肿瘤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它亦可作为胃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标志物。本研究在实验组前期获得的芯片检测结果中选取未被报道过的目标lnc RNA进行进一步研究,通过扩大胃腺癌组织样本量验证其表达水平,并对其在胃腺癌
目的: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其中胃腺癌的发生率占胃恶性肿瘤的95%,是胃癌组织学类型中最多见的一种。目前长链非编码RNA参与胃腺癌的发病机制已被证实。本研究旨在通过发现一全新的长链非编码RNA,探究其在胃腺癌组织和细胞株中的表达并结合样本所对应的临床病理资料,在分子层面初步揭示其在胃腺癌的发病机制中所发挥的功能,寻找全新的胃癌早期诊断的体外检测标志物及胃癌靶向治疗潜在的靶点。方法:(1
目的:调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难治性高血压(resistant hypertension,Rs HT)及顽固性高血压(refractory hypertension,Rf HT)患者的患病情况,并分析人群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与合并症的关系,为改善患者的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方式,纳入2015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就诊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的难治性高血压
【目的】通过分析健康人群和中老年人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以达到加强对老年人肺栓塞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2017年5月-2019年5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确诊的、年龄≥40周岁的109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材料,对照组为同时期年龄≥40周岁的96例无肺栓塞者的病史资料,包括存在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辅助检查等,将对照组和肺栓
背景与目的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CMT),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之一。目前主要根据电生理,主要分为脱髓鞘型(CMT1)、轴索型(CMT2)以及中间型。迄今为止,CMT的突变基因已达100多个,但仍有约20%–40%CMT患者未发现遗传原因。本病致残率较高,目前该病缺乏有效控制药物,目前有较多研究致力于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并且正在进行或计划进行多个临
目的:通过对回盲部病变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评估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与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结核抗体检测相比在肠结核(ITB)诊断上的优越性,进一步探讨T-SPOT.TB在回盲部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1月1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内镜下发现回盲部病变且有行T-SPOT.TB、TST、结核抗体检测的住院患
目的:随着我国儿童肥胖问题益发凸显,临床中常易将隐匿阴茎与肥胖引起的埋藏阴茎相混淆。本次研究通过测量隐匿阴茎、埋藏阴茎及包茎的腹壁阴茎角,为隐匿阴茎与埋藏阴茎的临床鉴别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隐匿阴茎19例,埋藏阴茎7例,包茎19例,分别测量身高、体重,计算身体质量指数,判断患儿的肥胖程度,分别记录为正常、超重、肥胖。拍摄站立位侧面、平卧位侧面的下腹部
目的:1.澄清癌症患者生存痛苦的概念。2.了解中青年晚期癌症患者生存痛苦的体验。3.从家庭照顾者视角了解中青年晚期癌症患者生存痛苦的表现形式。方法:1.采用Walker和Avant概念分析方法对癌症患者生存痛苦的概念进行分析与澄清。2.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通过目的抽样选取福建省某宁养院的18位中青年晚期癌症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对访谈资料进行转录后,采用Colaizzi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整理
【目的】本课题旨在探究甲苯胺蓝组织切片染色和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系统,简称qPCR)检测幽门螺杆菌(HP)两种方法结果和程度的一致性;探究HP菌株分型及分析HP菌株分型与胃黏膜活检组织形态(萎缩程度、肠化程度、有无淋巴组织增生、腺上皮瘤变程度)及HP阳性程度的相关性;探究HP阳性患者中克拉霉素耐药位点A2142G、A2143G突变情况,并分
异常糖基化在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早期筛查中已被证明发挥重要作用,本课题组前期采用凝集素印迹(Lectin-blot)、凝集素芯片(Lectin microarray)以及糖蛋白电泳等技术对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肝纤维化(liver fibrosis,LF)、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