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是萧红创作的主要方向,其成名作《生死场》、后期回忆之作《呼兰河传》、讽刺小说《马伯乐》、唯美的《小城三月》等作品诞生七十多年来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目光。萧红的创作中,既有对女性生命的细致描绘,也有对民族革命的大力刻画,男女老幼生老病死都在萧红的创作中占有一席之地。萧红平等地观照两性、书写两性,在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描绘了一幕幕东北农村的风俗画。叙写女性意识的女性文本与描摹革命风云的政治文本交织共存,和谐地构成了萧红小说的全貌。萧红对两性平等视之的创作态度以及政治文本与性别文本在她创作中的同等地位都暗合了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所主张的“双性同体”创作观念。因此,运用“双性同体”理论观照萧红作品中双重文本的关系成为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本论文力图较为清晰地展示萧红小说的特点与成就,论文首先考察双性同体理论及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启示,其次探讨双性同体理论在萧红创作文本上的呈现,再次论述了双性同体在萧红小说艺术上的印证,最后通过萧红与同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从事创作的女作家丁玲、张爱玲的对比来突出萧红创作的个人特点。萧红因政治文本而走进文学史,以左翼文学作家的身份成为主流文学的一部分;萧红也因女性文本而得到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研究者的关注。当我们综合考虑萧红作品的双重性时,萧红研究以其丰富性显示了独特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