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玉两熟制下氮肥与秸秆还田的农田碳氮固持和温室气体减排效应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longj_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室气体排放加剧全球气候变暖,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平衡。麦玉两熟种植区作为我国粮食的重要产区,其集约化生产方式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然而,目前针对麦玉两熟制下氮肥和秸秆还田对农田固碳减排效应的研究较为滞后,特别是麦玉两熟的周年研究,尤为突出。氮肥和秸秆还田作为常规的农田管理措施,不合理施用均会影响作物产量和土壤固碳减排能力。为探究施氮和秸秆还田对麦玉两熟农田碳氮固持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本研究在陕西关中麦玉两熟农田,设置玉米季4个氮肥水平(N0:不施肥;N150:施纯氮150 kg/hm2;N225:施纯氮225 kg/hm2;N300:施纯氮300 kg/hm2),小麦季统一施纯氮195 kg/hm2,以及2个秸秆管理方式(S0:秸秆不还田和S1:秸秆还田)的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大田试验,研究了氮肥和秸秆还田对作物-土壤系统碳库、氮库以及土壤结构、微生物多样性、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并利用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了不同施氮量配合秸秆还田对作物-土壤-环境效益的影响,以期为麦玉两熟制下农田固碳减排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2016-2019年连续3年的田间试验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施氮和秸秆还田均显著提高了玉米和小麦产量以及固碳量,在同一秸秆管理方式下,全年作物总产量和固碳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加后持平的线性加平台趋势;同一施氮水平下,秸秆还田较不还田处理3年平均增产1.13 t/hm2,增幅为7.9%,玉米的籽粒、秸秆和根系固碳量分别提高14.0%、12.8%和12.8%,小麦分别提高了8.7%、8.3%和8.3%。持续3个作物生长周期后各施氮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储量、碳固存量和固存速率较试验前均有增加,且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各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碳固存速率平均分别增加18.6%和142.3%。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略微下降的趋势,含量在4.59~6.60 mg/kg之间,同一施氮量下,秸秆还田较对应的不还田平均增加0.91 mg/kg,在N225时两者差距最大。施氮和秸秆还田均明显增加了微生物碳含量,同时,微生物量碳还受季节影响,主要表现为小麦收获期的土壤微生物碳高于玉米收获期。综合两种农艺措施,氮肥管理对作物固碳的影响明显大于秸秆管理,而对于土壤碳库,秸秆管理是影响土壤固碳的最主要因素。(2)氮肥和秸秆还田在不同试验年间均会显著提高小麦和玉米的氮素吸收量,且二者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3年6季作物的氮素利用数据表明,施氮显著降低了玉米季的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吸收效率和表观回收率,增加了小麦季的氮肥偏生产力和吸收效率。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玉米和小麦的氮素利用率,玉米的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吸收效率和氮肥表观回收率分别平均提高5.58%~13.84%、16.94%~20.30%和15.44%~52.71%,小麦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吸收效率分别增加8.23%和6.98%。经历3个管理周期后,N0-S0、N150-S0的0-2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较试验前有所降低,而N225-S0和N300-S0处理的土壤全氮含量和储量均显著增加。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相同施氮量的秸秆还田处理明显增加了土壤全氮含量和氮固存速率。秸秆还田对硝态氮储量的增加效应主要集中在0-100 cm土层以上,与秸秆不还田相比,N0、N150、N225和N300处理的100-20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分别降低7.9%、7.2%、32.6%和42.1%。施氮明显增加微生物量氮含量,总体表现为N225≈N300>N150>N0。同一施氮量下,秸秆还田较不还田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含量,N150-S1和N225-S1处理微生物量氮增加明显。(3)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团聚结构的稳定性和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在同一秸秆管理方式下,土壤酶活性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施氮225 kg/hm2时达到最大。土壤微生物的OTU、Chao1和Shannon指数受施氮量影响显著,3个指标随施氮量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抛物线趋势。无论秸秆还田与否,不同施氮处理的优势菌群均为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芽单胞杆菌和绿弯菌门。根据LEf Se分析,高氮处理(N300)产生的差异菌群明显多于较低施氮量处理(N0,N150和N225),差异菌群主要为变形菌门和α-变形菌纲(p_Proteobacteria)。秸秆不还田处理下土壤全氮、SOC和NO3--N浓度为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而秸秆还田下土壤温度、脲酶活性和NO3--N浓度为主要影响因子。(4)N2O的平均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均呈现高氮肥高释放的规律。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加剧了N2O的平均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在玉米和小麦生长期内平均增加48.1%,65.1%和34.4%,32.9%。土壤CO2排放具有明显的季节效应,表现为夏季高冬季低。在同一种秸秆管理措施下,CO2排放随施氮量的增加有增加趋势;同一施氮量下,秸秆还田较对应的秸秆不还田处理明显增加了CO2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其中N225和N300处理的增加幅度较大。在北方旱地,CH4的排放通量通常为负值,表明旱地为CH4的汇。从全年看,施氮和秸秆还田均有降低土壤对CH4吸收的趋势,N300-S1处理的CH4累积吸收量最低。氮肥和秸秆还田增加了温室气体的全球增温潜势,当考虑土壤固碳量时,施氮明显减少了土壤温室气体的净增温潜势,总体表现为N225>N150>N300>N0。在同一施氮水平下,秸秆还田虽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的绝对值,但由于土壤有机碳固存量的增加和作物产量的提高,显著降低了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以N225-S1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最低。(5)采用因子分析法,将纯收益、作物固碳量、SOC储量、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OTU、N2O累积排放量和100-200 cm土层硝态氮储量7个指标归纳为两个主因子,可解释的累计方差为93.647%,各处理的综合排名顺序为N225-S1>N300-S1>N150-S1>N300-S0>N225-S0>N0-S0>N150-S0>N0-S0,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的总效益优于秸秆不还田,以N225-S1最优。综上所述,秸秆还田和施用氮肥能显著改善土壤团聚结构、土壤生物学活性,增加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以及碳氮组分含量,同时提高作物固碳吸氮能力,降低农田净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有助于农田固碳减排能力的提高。其中以秸秆还田下玉米季施氮225kg/hm2和小麦季施氮195 kg/hm2配合秸秆还田效果最为显著,是兼顾作物、土壤和环境效益的最佳组合,它能够有效提升麦玉二熟区农田生产力、增强作物和土壤固碳固氮能力,对丰富土壤微生物群落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以及100 cm以下土层硝态氮累积量也有明显作用。
其他文献
阿尔兹海默病(AD)是迄今为止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AD涉及多种致病机制,包括Aβ低聚体神经毒性、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炎症、神经递质缺乏、氧化应激、未折叠/错误折叠蛋白的积累、线粒体运输受损等。尽管AD的组织病理学研究已经取得诸多突破,提高了人们对AD的认知,遗憾的是至今没有有效治疗AD的方法。鉴于AD复杂的致病机制,和靶向单个靶点开发药物屡战屡败的经验,探索多成分多靶点协同治疗AD方法,或者
锂离子电池(Lithium-ion Batteries,LIBs)作为商业化的储能器件,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和绿色环保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移动设备、国家电网和混合动力汽车等领域,而负极材料作为LIBs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电池的电化学性能。负极材料主要包括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与无机材料相比,有机材料具有绿色、环保、可持续且结构多样等众多优点,广泛应用作LIBs的负极材料。在众多的有机材料中,结构
河口海岸环境系统内细菌群落是介导物质循环和能量代谢的关键微生物,对河口生态功能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开展河口海岸细菌群落多样性、生态功能特征以及调控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河口海岸带跨越多个气候带,并受人类活动、潮汐以及盐沼植被的影响;同时,河口海岸区域又存在明显的环境因子梯度,如温度梯度、盐度梯度以及营养盐梯度等。这些大尺度和局部的环境特征显著影响河口海岸生态系统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生态功
我国北方旱作农业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起着重要作用,但该区农业生产面临严重水资源短缺问题,同时存在肥料的不合理施用导致的水肥利用效率偏低。垄沟集雨种植方式是广泛应用于西北旱作农业区的栽培技术,可有效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但其高效用水的根系吸水机制尚不清楚。明确垄沟集雨种植农田的根水时空分布特征,定量分析蒸发和蒸腾消耗特征,是明确水分高效利用机制的关键,对优化垄沟比和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保证旱作农业
学位
双酚A(BPA)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被广泛应用于高分子塑料和化工材料的生产。大量应用导致其在水环境中广泛分布,对鱼类的生殖和发育造成潜在的威胁。研究证实BPA可通过影响雄性生殖功能而对哺乳动物产生生殖毒性。然而,BPA对鱼类生殖毒性效应的研究却较为缺乏。本研究以雄性稀有鮈鲫为研究对象,用15μg L-1BPA(环境相关浓度)暴露7天、14天和21天。同时,以25 ng L-1 17α-乙炔基雌二
氮(N)沉降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之一。已有研究发现,N沉降会显著改变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尤其是土壤温室气体释放速率,从而对全球气温产生影响。但是,关于N沉降如何通过改变土壤性质和植物根系分泌物特征影响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结构,进而影响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温室气体释放的过程和机制尚不是十分清楚。对此,本论文以黄土高原人工油松林为研究对象,以6年多水平N添加实验(0、3、6、9 g N m-2 y-1
学位
热水溶有机碳(HWEOC)是能够反映土壤碳库活性、肥力及团聚作用的综合性指标,明晰HWEOC的来源、分布和矿化对于森林土壤碳库和肥力变化的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目前对HWEOC分布和矿化的了解非常有限,导致在森林土壤研究中应用HWEOC的理论依据不足。因此,本研究以秦岭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试验与室内模拟培养试验相结合,利用热水浸提、物理分组、凋落物去除等手段,结合数理统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