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左乳内动脉旁路移植术以疗效可靠、远期通畅率高而成为冠心病外科治疗的首选和标准技术。本研究在非体外循环下左乳内动脉序贯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通过对比测定乳内动脉原位和序贯吻合后的血流指标,来评估乳内动脉的血流量储备,为左乳内动脉序贯吻合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在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期间,56例接受非体外循环下利用左乳内动脉序贯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病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0例,女性26例,年龄55~75岁,中位年龄62岁,体重52~80kg,中位体重65kg,共行旁路移植吻合口234个,平均4.18个。所有患者术前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均示三支病变,合并左主干病变者3例(40.3%),加拿大心血管病协会心绞痛分级Ⅲ、Ⅳ级患者占70%。采用吸入和静脉结合的方法进行麻醉。麻醉前做病情评估,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绞痛类型、心功能、心电图、左室功能、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周围血管情况以及肝、肾、肺等全身脏器功能状况。术中控制平均动脉压60~75mmHg,心率48~58bpm,硝酸甘油0.2ug/kg.min泵入以扩张冠状动脉。所有患者均采用左乳内动脉与桡动脉和/或大隐静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非体外循环下左乳内动脉序贯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先游离出左乳内动脉近端一小段无蒂光滑区,待循环稳定后,利用即时血流检测仪(Medi-stimButterfly Flowmeter,2002,Oslo,Norway)进行左乳内动脉原位血流的测定;将左乳内动脉所有侧枝完全离断,远端夹闭之前,待循环稳定后,进行左乳内动脉原位游离状态的流量测定;吻合完毕,待循环稳定后,再在上述无蒂光滑区测定左乳内动脉序贯吻合后的血流情况。运用SPSS13.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计数资料用(?)±s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冠心病危险因素及相关病史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EF等心功能指标也无显著性差异。②所有患者均采用左乳内动脉序贯法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其中左乳内动脉序贯旁路3支4例,包括左乳内动脉至两对角支和前降支3例,左乳内动脉至对角支、前降支中段和远段1例。其余52例为左乳内动脉至中间支或对角支和前降支序贯吻合。③所有患者左乳内动脉主干原位血流(32±5.0ml/min)及PI(1.9±0.2)与左乳内动脉主干原位游离状态的血流(10±1.2ml/min)及PI(3.0±0.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与左乳内动脉序贯旁路移植后主干血流(30±3.1ml/min)及PI(2.1±0.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左乳内动脉的TTFM波形图均以舒张期为主。④所有患者术后12、24小时CK-MB均在正常范围,均无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围术期心肌梗塞和低心输出量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心绞痛症状消失。结论:①左乳内动脉主干原位血流明显好于游离状态的主干原位血流,表明左乳内动脉主干血流与其分支数目有关;表明游离的左乳内动脉具有一定的流量储备。②左乳内动脉主干原位血流与序贯吻合后的主干血流无明显差异,均明显高于非序贯吻合的左乳内动脉主干血流,表明左乳内动脉能够满足前降支、对角支和中间支甚至更广泛区域缺血心肌的血供需求。③左乳内动脉序贯吻合技术能够充分利用动脉资源,保证尽可能动脉化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其远期通畅率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