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关键阶段,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上,我国农村作为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和短腿无疑是重中之重。而这其中,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农村"空心化"问题成为制约农村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是城乡发展一体化过程中的一个痛点和难点。农村"空心化"大致可以分为"空心村"和再次"空心化"两个阶段。"空心村"问题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下和我国农村群众干部的努力下,得到了一定的整治。然而,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社会面临再次"空心化"的风险。笔者把农村"空心化"这个大问题分别从地理意义上和人口意义上以出现早晚的顺序依次界定为村庄"空心化"、人口初次"空心化"、社区"空心化"以及人口再次"空心化"四个演进阶段,而每一阶段都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所导致。"空心化"的农村面临着村庄废弃化、农业生产难以为继、"三留守"问题以及基层治理面临挑战等多重困境。治理农村"空心化"有诸多有力条件,也面临着诸多阻碍因素。只有从创新"空心村"治理、培育村庄内生发展动力、逐步实现城乡均等化、增强村民凝聚力等方面合力出击,才是治理农村"空心化",实现农村社会健康发展、农民生活幸福的路径选择。本文在梳理学术界关于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视角,在党和国家关于农村社会如何治理的新思路、新理念及新论断的指导下,探讨我国农村"空心化"及其治理的一系列问题。第一部分阐述了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历史演进与成因分析,阐明了农村"空心化"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有着独特的历史演进过程。第二部分从村庄废弃化、农业生产难以为继、"三留守"问题、基层治理面临挑战等方面分析了"空心化"农村面临的多重困境。第三部分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农村"空心化"的发展现状,着重分析了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的有利条件和阻碍因素。第四部分从我国现阶段的治国理政新理念出发,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村发展、农村管理以及农村治理政策的指导下提出了一系列农村"空心化"治理的可适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