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略联盟是极其不稳定的,尽管早期的研究在联盟不稳定性的揭示方面做出了贡献,但是自1997年Spekman和Beamish对战略联盟不稳定性做出精确定义,以及Yan和Zeng(1999)对战略联盟不稳定性进行重新思考,对战略联盟稳定性的研究才有了实质性的进展,Das和Teng于2001年建立了第一个联盟稳定性的分析框架,Zeng和Ming也于2003年建立了一个基于社会困境的分析模型。然而,纵观之前的理论研究,在战略联盟稳定性的问题上尚存在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例如战略联盟的稳定性究竟是什么?由环境变迁所导致的联盟解体或重组是否属于不稳定性范畴?战略联盟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维持稳定?等等。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上述问题而提出来的。 本文的研究遵循了动态稳定性的逻辑思路,即从影响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因素分析及其作用机理入手,探索战略联盟稳定性边界,并通过此边界条件的比较分析来考察战略联盟的治理。本文的研究视角是投入联盟的资产属性,并将分析建立在专业化理论框架之下,基于企业关于生产组织模式选择的动态决策过程来深入研究战略联盟的稳定性机理以及联盟的治理。 本文首先对战略联盟的稳定性给出了界定。本文认为,战略联盟的稳定性本质上是制度均衡问题,是联盟成员的自利决策及其交互影响所产生的均衡结果,体现在联盟成员关于生产组织模式的选择决策中,因而战略联盟的治理就是如何构建激励相容的制度,来确保任何一方都不会存在偏离均衡的激励,从而维持联盟的动态稳定性问题。这样的定义,一方面将稳定性归结为联盟合作关系的内生结果,另一方面也使得对稳定性的认知建立在了过程导向性的动态演进中,从而克服了之前理论研究的局限性。基于此,本文发展了一个基于专业化水平和生产组织模式选择的超边际分析的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动态、过程导向性的分析模型,在考虑投入战略联盟的资产或资源属性的情况下,此模型不仅能有效揭示联盟的价值创造过程以及由资产属性所带来的可剥夺准租,从而有效地揭示战略联盟的不稳定性,也能够揭示企业在内部化生产、专业化生产并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以及专业化生产并组建战略联盟三者之间进行选择的动态决策过程,并在此动态决策过程中反映影响战略联盟稳定性的相关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显示了战略联盟的稳定性边界条件和战略联盟的治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