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恒电位极化法、动电位极化法、电化学阻抗谱(EIS)、动电位电化学阻抗谱(DEIS)和三维视频显微镜等方法研究了304不锈钢在3.5%NaCl溶液中,重力、pH值和溶解氧对其点蚀行为的影响,测定了单个蚀孔的生长速度,并初步探讨了其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利用恒电位极化法、电化学交流阻抗谱和三维视频显微镜研究了重力对304不锈钢点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试样垂直放置比水平放置更容易发生点腐蚀,经恒电位极化相同时间后,垂直放置的试样表面点蚀形核个数是404,水平放置的试样表面点蚀形核个数是275,重力作用使垂直放置的蚀孔内腐蚀产物更易扩散到孔外,加速点蚀的诱发。通过对阻抗谱的等效电路中元件参数的分析,说明垂直放置的试样表面局部腐蚀比水平放置的更严重。采用恒电位极化和三维视频显微镜研究了不同pH值对304不锈钢单个点蚀的动力学及腐蚀形貌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分别为1、4、7、10、14,极化电位为0.15Vvs SCE时,单个蚀孔的点蚀电流随pH值的降低而增大,这是因为酸性溶液的H+加速阴极反应和碱性溶液中的OH-抑制氧还原反应。在同一pH值下,由于孔底侵蚀性溶液浓度较高,使孔口到孔底建立溶液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加速孔深的生长,减缓孔口直径的扩展。不同pH值下,单个点蚀的生长都受腐蚀产物的扩散速度控制。多孔花边盖覆盖在蚀孔表面,花边盖板上孔洞的直径随pH值的降低而增大。利用动电位极化法和DEIS研究了304不锈钢分别在溶解氧浓度0.52ppm、0.74ppm和5.32ppm溶液中不同阶段的点蚀电化学信号特征,结果表明,304不锈钢的钝化膜在这三种溶解氧浓度溶液中(电位约为-0.32~0.28VvsSCE)均呈n型半导体,在溶解氧浓度0.52ppm溶液中,304不锈钢的钝化能力和抗点蚀性能较好,钝化膜的阻抗模值的增加速率最大。在相同成膜电位下,施主密度ND随溶解氧浓度的降低而减小,空间电荷层厚度W随溶解氧浓度的降低而增大,表明溶解氧会增加钝化膜中的氧空位,降低膜的稳定性。在外加相同阳极过电位0.45V下极化1000s,304不锈钢在溶解氧浓度0.52ppm、0.74ppm和5.32ppm溶液中的亚稳态点蚀的平均电流峰值分别是0.353μA、0.385μA、0.998μA,平均寿命分别是3.97s、3.62s、2.86s。在相同极化时间下,单个亚稳态点蚀的电流增加速率随溶解氧浓度的升高而增大,认为溶解氧会修复蚀孔口破裂的钝化膜来增加闭塞电池效应,进而加速金属的溶解。利用恒电位极化法和三维视频显微镜研究了304不锈钢分别在溶解氧浓度0.52ppm、0.74ppm和5.32ppm溶液中外加相同阳极过电位0.45V下的稳态点蚀行为,结果表明,单个稳态点蚀电流与时间呈线性关系,且斜率随溶解氧浓度的降低而减小,在溶解氧浓度5.32ppm溶液中,有助于亚稳态点蚀的形核及向稳态点蚀的转变,由于主体溶液中较高的氧的极限扩散电流密度使阴极氧还原反应速率的增大,导致加速阳极的金属溶解。在点蚀初期,蚀孔内部迅速发生金属溶解,随后孔口直径的生长速率在降低,而孔深的生长速率在增大,对于体积比较大的蚀孔底部有次生新蚀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