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污水处理两段式A/O-MBBR工艺优化及其氮素归趋中试研究

来源 :青岛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y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及工农业的迅速发展,水环境由于氮、磷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突出。为解决水环境污染问题,国家与地方在加强污水处理的同时,对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排放标准的要求也日趋严格,但以传统活性污泥法为主的污水生物脱氮处理技术普遍存在运行能耗高、处理稳定性差等缺点,且已有研究表明在生物脱氮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氧化亚氮(N2O)与一氧化氮(NO)中间产物,尤其N2O作为六种主要温室气体之一,其百年温室效应为二氧化碳(CO2)的265倍,对大气臭氧层具有较强的破坏能力。因此,在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解决水环境问题的同时,污水处理过程污染物的转移及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本研究针对以生物膜为主体的城镇污水处理两段式A/O-MBBR生物脱氮技术,开展城镇污水两段式A/O-MBBR生物脱氮工艺优化及其氮素污染物归趋研究,为城镇污水高效低碳两段式A/O-MBBR系统的构建与优化调控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在青岛市某城市污水处理厂开展现场实验研究工作,并以该污水处理厂实际进水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处理能力为12m3/d的两段式A/O-MBBR中试实验系统,在两段式A/O-MBBR系统优化运行基础上,利用尾气取样与检测方法,分析了在不同运行工况条件下两段式A/O-MBBR中试系统各反应单元氮气、氧化亚氮(N2O)与一氧化氮(NO)产物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两段A/O-MBBR中试系统启动7天后,对污染物的处理效果可达稳定。在温度为20.6~26.9℃、有机容积负荷为284.11±115.27g SCOD/(m3·d)、氨氮容积负荷为89.19±31.31 g N/(m3·d)的条件下,SCOD、氨氮、TIN平均出水浓度分别为26.43 mg/L、0.43 mg/L、2.85 mg/L,平均去除率为80.78%、98.85%、94.11%,对有机物、氨氮、TIN均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可实现稳定、高效运行。(2)两段A/O-MBBR中试系统在稳定运行期间,在温度为20.6~26.9℃、有机容积负荷为284.11±115.27g SCOD/(m3·d)、氨氮容积负荷为89.19±31.31 g N/(m3·d)的条件下,SCOD、氨氮在第一段A/O分系统内可基本得到去除。各好氧反应器中BFCOD膜表面负荷与BFCOD膜表面去除负荷具有良好线性关系(正相关)。O3反应器在硝化负荷为1.42~4.27 g NH4+-N/(m2·d)的条件下,硝化负荷与硝化去除负荷无线性关系;O4、O5反应器在硝化负荷小于1.2 g NH4+-N/(m2·d)时,硝化负荷与硝化去除负荷呈正相关,当硝化负荷大于1.2 g NH4+-N/(m2·d)时,硝化负荷与硝化去除负荷无限性关系。O5反应器在硝化负荷为0~0.57 g NH4+-N/(m2·d)的条件下,硝化负荷与硝化去除负荷呈正相关。各缺氧反应器中反硝化负荷与反硝化去除负荷均呈正相关。(3)影响两段式A/O-MBBR中试系统脱氮关键的因素为溶解氧,其次为进水污染物浓度(氨氮、SOCD、硝酸盐、亚硝酸盐)、碳源投加量、碳氮比、水力停留时间、SS、回流比、曝气量,而进水量对中试系统脱氮影响较小;两段A/O-MBBR中试系统在脱氮过程中溶解氧与氨氮去除率、出水TIN浓度呈正相关,与出水氨氮浓度、出水SCOD浓度、SCOD去除率、TIN去除率、出水亚硝酸浓度呈负相关。通过人共调控可以有效增加系统脱氮效果。(4)在两段式A/O-MBBR系统中,污水中氮元素由氧化态离子氮(NO3--N、NO2--N)转化为气态氮(N2、N2O与NO)主要发生在前置反硝化A1反应器与后置A6反应器内,同时各缺氧反应器反硝化气态产物均存在N2、N2O与NO;各好氧反应器脱氮气态产物仅为N2O,从氮元素反应平衡来看,各好氧反应器释放的N2O主要源于缺氧反应器反硝化产物在反应液中溶解的吹脱。溶于水的N2O在各反应段内缺氧、好氧反应器的溶解量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在两段式A/O-MBBR中试系统中N2O平均排放系数中最高的为后置反硝化的O8好氧反应器,其排放系数为309.31 mg N/(m2·h),其平均释放通量为331.19 mg N/m3与13.51 mg N/g N。(5)影响两段式A/O-MBBR中试系统脱氮产物排放的关键因素为碳氮比,且碳氮比与N2O排放系数、溶解态N2O浓度、NO排放系数均呈负相关。人工调控因素(溶解氧、碳源投加量、水力停留时间、回流比等)对N2O与NO产生不容忽视,通过对碳氮比的调整既可以降低出水氮浓度,同时也可降低N2O与NO的排放量。两段A/O-MBBR中试系统N2O的排放量占系统处理氮负荷总量的0.07%~4%,其远低于活性污泥法生物脱氮工艺的25%。
其他文献
共价有机聚合物(COPs)是由共价键连接,经热力学可逆聚合形成的有序多孔有机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孔分布规则可调和可拆剪等特性,其二维或三维膜在气体分离、化学传感、催化、药物传输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COPs材料通常是粉末微晶形态,近年来,基于拓扑设计与缩聚反应的高效COPs薄膜的制备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多数单层或膜COPs材料的制备需要在金属基底上进行,存在反应基底难以去除的问题。因
为了从主动安全角度解决交叉口的通行安全问题,本文分析了交叉口车辆行驶特性和两难区的动态边界,构建了两难区主动安全模型,并设计了基于车路协同的主动安全辅助决策系统。本文为解决交叉口两难区安全问题,降低交叉口的事故风险提供了理论与方法依据。首先设计两难区车辆信息视频采集方案,获取所需的相关参数信息,再结合信号机日志形成车辆的时空轨迹。通过对车辆时空轨迹的分析,将信号过渡期间容易陷入两难区的车辆分为LP
生态环境和资源短缺造成的问题愈加凸显出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21世纪全球共同的选择。为此建筑业衍生了合乎理念的绿色建筑,大大缓解了传统建筑业造成的危害,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传统建筑相比,其对建筑物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如资源充分利用、能源充分节约、设计贴近自然等,进而易导致绿色建筑的安全和质量出现问题。为使绿色建筑健康发展,需要开展保证绿色建筑安全和质量的研究。而当前保证绿色建筑安全和质量的研究
可恢复功能结构近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带可更换耗能梁段结构作为可恢复功能结构的一种形式,兼备了震后可恢复及损伤位置可控的优势。当前,已有的带可更换耗能梁段结构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节点抗震性能方面,鲜见关于带可更换耗能梁段钢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梁段可更换性及抗连续倒塌性能方面的研究。本文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设计了翼缘削弱型和腹板开孔型带可更换耗能梁段的梁柱节点。一方面,梁柱节点可更换梁段采用低屈服点钢
本文采用文献查阅、数理统计、归纳总结、数值分析等方法对曲中墙连拱隧道衬砌背后空洞存在条件下衬砌结构力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对曲中墙连拱隧道衬砌病害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基于此,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对空洞存在条件下隧道结构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并采用扩展有限元方法就空洞影响下连拱隧道衬砌结构裂损规律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统计分析了曲中墙连拱隧道衬砌裂缝、渗漏水,及衬砌背后空洞等病害分布
针对42Cr Mo钢熔覆层加工,本文提出面向少余量加工的多道激光熔覆工艺与方法,采用理论分析、有限元仿真及实验法对所提出的工艺进行分析与验证。通过建立单道激光熔覆过程熔覆层温度变化理论模型,获取熔覆层温度变化趋势,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计算多道熔覆过程中熔覆层的温度,通过热力耦合计算熔覆层的残余应力分布。进行不同搭接率的多道熔覆实验,并对制备的熔覆层进行宏观形貌、微观形貌、元素分布和显微硬度及摩擦磨损
腐殖质(humic substances,HS)是由动植物残体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降解过程形成的化学性质复杂的有机混合物,其广泛存在于大气、土壤、水体和沉积物等环境介质中。腐殖酸(humic acid,HA)是构成HS的重要组分之一,结构主要由疏水部分(主要为烃链)和亲水部分(主要由离子基团如羧酸和非离子极性部分如酚、醇、醛、酮、酰胺、胺等)组成,是环境中污染物的主要络合剂或吸附剂。在高浓度
伴随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趋加深,老年群体的养老模式与居住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其中,城市住区型养老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与老年人对外部空间的实际使用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距,是亟待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引入交互的理念,将空间与行为的互动关系作为研究核心,对城市住区型养老建筑外部空间的交互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并基于老年群体的生理机能、行为特征与心理感知等特性,在实际项目中对客体要素进行有
为提高轴承等机械元件的使用寿命,常常在其摩擦副间添加油、水等流体进行润滑,而当润滑膜厚度过大或过小时都会引起润滑质量下降,因此需要对膜厚进行测量。目前常用的膜厚测量方法主要有电学法、电磁法、光学法和超声波法等,相比于前三种方法,非侵入性的超声波法具有更好的工业适用性。然而,应用超声法测量膜厚之前需要对超声波探头的测量精度及测量范围进行标定,但目前关于超声测量的标定装置研究较少且仅有的装置也存在量程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类社会已然成为一个集综合性与复杂性于一体的群体结构,其中作为弱势群体的盲人占据较大的比重。由于受到自身生理上的缺陷与外界环境的影响,盲人群体更喜欢居家的生活方式,拒绝外出活动,因此他们能够自由活动的空间相对减少,生活也变得单调乏味,甚至是心理上的承受能力也大大被削弱,外出活动成为盲人既期待又害怕的事情。为了满足盲人无障碍出行的需求,追求无障碍设计成为了新时代的一种发展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