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项目获取了完整的白垩纪陆相沉积记录,这些记录承载着当时东北亚地区古气候古环境演变信息。其中松辽盆地晚白垩世嫩江组早期发生了大规模海侵,并以细粒沉积为主。随着在细粒沉积岩中发现了丰富的可开发的油气资源,对细粒沉积岩的研究是一个热门课题。细粒沉积物是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重要储层,也是古气候信息的重要载体。本次研究以松科1井嫩江组一、二段岩心为研究对象,通过X荧光分析获取地球化学数据。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和有序聚类分析,将嫩江组一、二段分别划分为七个具有古环境意义的次级地层单元,建立了嫩江组一、二段化学地层框架。并结合频谱趋势属性分析(INPEFA),从气候地层角度确定了嫩江组一、二段古气候古环境演化阶段。嫩江组一段古气候变化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在深度为1133.76-1103m,古湖泊处于高水位,底层水体处于还原的状态,气候湿润,海侵事件发生,盐度升高;在深度为1103-1066m,湖泊水位处于高位,高水位对应的高盐度和高碱度,可推断此阶段发生持续的大规模海侵;在深度为1066-1025m,气候湿润,湖泊水位上升,盐度下降,低碱度低的氧化还原条件,说明此阶段发生海侵的可能性小,总有机碳埋藏的增加的主要因素可能是生物生产力旺盛。嫩江组二段古气候变化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在深度为1785.5-1724m,气候变湿润,高盐度对应高湖平面,推断有海侵事件发生,水体处于还原条件,总有机碳埋藏增加;在深度为1724-1613m,气候湿润,淡水的补给造成稀释作用使得盐度降低,水体逐渐变得富氧,造成总有机碳埋藏降低;在深度为1613-1583m,气候处于偏干旱的状态,湖平面升高,盐度升高,可能解释是发生了海侵事件,此阶段存在有孔虫也说明了海侵事件的发生。此外,化学地层框架及不同化学相带与气候地层演化阶段的对比,许多界线对应良好,说明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地层进行客观的划分与沉积地层古气候古环境变化有成因上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