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制作术后肠粘连SD大鼠模型,观察肠粘连等级,并用X线和B超检查大鼠肠管扩张及蠕动情况;通过检测大鼠血清中IL-6和TNF-α表达水平的,初步探讨通腑活血方的作用机制。 方法:选用健康清洁级SD大鼠10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10)、模型对照组(n=40,按1、3、5、7日4个时间点平均分配)、阳性对照组(n=10)、实验组(n=40,分配方法同模型对照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制备肠粘连模型。从术后第1天起,正常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灌服生理盐水(1.5ml/100g);阳性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灌服大黄(庶)虫丸和通腑活血方水煎剂(1.5ml/100g,相当于成人的等效剂量)。各组大鼠连续给药7天,每天1次。模型对照组与实验组分别于术后第1、3、5、7日4个时间点抽血(取血清后低温保存,待测);正常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于术后第7日抽血。各组大鼠在术后第7天采血前行X线和B检查,之后开腹肉眼观察并评估各组大鼠术后粘连分级情况;同时取一块粘连组织,制备病理切片;然后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血液样本IL-6和TNF-α浓度。 结果:1、肠粘连情况:阳性对照组和实验组肠粘连等级均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2、术后第7天阳性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血清IL-6和TNF-α水平均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3、各时间点实验组血清IL-6和TNF-α水平也较模型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或P<0.01)4、光镜下观察各组病理切片,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肠粘连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与模型组对照成纤维细胞和炎性细胞均减少。5、X线观察:实验组肠管蠕动频繁,未见肠腔内积气现象;模型对照组可见肠道蠕动缓慢,肠腔积气明显。6、B超:实验组肠管未见扩张,肠道血流供应良好。 结论:通腑活血方能有效防治大鼠术后肠粘连的发生,促进肠道蠕动,减轻肠管扩张,其机制与降低血清中IL-6和TNF-α水平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