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人类生存的物质层面来看,环境、能源是人类当前比较关注的问题;而从精神层面来讲,即意识形态层面来看,信仰缺失以及对主流意识的质疑严重困惑当前一部分人。可以说,信仰危机是任何社会转型期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来说,信仰危机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我国当前的信仰危机主要表现在主导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危机。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构成。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以及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正文部分共三章(第二章——第四章)。第二章通过信仰的源起、价值和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进而引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信仰,并重点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它不同于其它非科学信仰如宗教信仰的本质特征。论文接着指出:由于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一特殊时期,曾经我们倡导以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为重,实行大公无私、无私奉献的价值取向,完全弱化了个人的合法利益和合理需求,超越了多数人的思想境界,成为一种政治口号;而今市场经济决定了追求利润和效益的最大化,更体现自我的满足,因此,“一切向钱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十分盛行,国家主导信仰日渐缺失、道德信仰日益弱化、信仰呈现多元化态势、信仰日渐世俗化,具体表现为:一些党员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一些青年盲从“西流”,一些学者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合理性。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怀疑、困惑、甚至动摇,一部人追求权力、金钱、迷信、甚至邪教等以寻求精神慰藉。马克思主义信仰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魅力和凝聚力,曾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主体的信仰状况逐渐消亡。论文进而指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缺失会给一些邪教带来生存的空间,会引起社会动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缺失还会使一个民族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论文指出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地位意义重大。第三章重在剖析原因。论文在梳理中国当代信仰现状的同时,结合全球化的时代背景、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当前处于社会转型的现实状况,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层面七个方面深刻剖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原因:市场经济诱发马克思主义信仰过时论;理解偏差造成马克思主义信仰迷茫;政治腐败引发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多元文化冲击马克思主义信仰主体地位;宣传失衡动摇马克思主义信仰理念;苏联解体影响马克思主义信仰理念以及文革浩劫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断层等。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多数人并不真正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不切实际,是“空中楼阁”,最终导致民众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心理预期的极大贬值。第四章主要为对策研究。面对当前不容忽视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论文提出了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应当遵循三大原则:要注重集体与个人利益的统一;要充分发挥文化在信仰中的作用;还要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并试图从六个方面提出了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对策:规范市场行为回击信仰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让信仰者不再迷茫;遏制腐败找回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赖;多元文化合理并存重振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理念;重视青少年信仰教育逐步消除苏联解体和文革影响等。论文旨在为如何搞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做出了尝试性的探讨。结束语是对作者选题缘由、全文总结以及期许的一个高度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