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穗型和大穗多小穗品种杂交组合的配合力分析和选择效应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lrjlc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十几年中,世界范围内的小麦单产提高一直处在“缓坡阶段”。主要原因是:育种亲本遗传基础日益狭窄、遗传多样性下降;增穗、矮化等育种途径取得不断增产成就的同时,不足和缺点日益突出。经过深入地研究,多穗型与大穗型结合的中间型品种获得愈来愈多的重视,但却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技术路径来培育理想的中间型品种。为探索打破小麦产量限制屏障的方法、实现多穗型与大穗型的有效结合,本研究选择了熟性、抗性、生态差异性、产量形成特点各不相同且亲缘关系较远的6个品种作亲本材料,按6×6完全双列杂交法配制组合。通过配合力及产量影
其他文献
通过发芽试验,根据相对发芽率,筛选不同耐NaCl玉米自交系;采用砂培的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照不含NaCl)下两个具有不同耐NaCl基因型的玉米自交系形态及生理特性的差
“混制1号”(绿三A/mc526)系安徽省农科院绿色食品工程所育成的中籼杂交稻,其父本携带苯达松(除草剂)敏感基因,在杂交制种的抽穗期喷施苯达松完成授粉后植株枯死,基本不会自交结实;母本未携带该基因,喷药后仍能异交结实和正常成熟,且与父本生育期相近,因此该组合制种可将父母本种子按一定比例混合后进行人工或机械播植,并能获得较高的制种产量和质量合格的杂交种。混播制种与父母本分别播种按一定行比栽插的常规
小麦近缘属物种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优良基因,可以通过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的方法导入普通小麦,拓宽其遗传基础,丰富小麦的遗传多样性,从而提高小麦产量和改善小麦的品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