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生物医学研究的发展,实验用恒河猴(猕猴)数量增加,出口需求也增多。我国恒河猴分布广泛,各亚种在地理分布、形态、遗传、行为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开发利用不同亚种的恒河猴作为实验动物,增加实验恒河猴的品种和数量,促进实验动物科学健康发展。安徽恒河猴属于福建亚种,是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实验动物种质资源,对安徽恒河猴进行实验动物化,建立封闭群恒河猴,并按不同要求培育出普通级和SPF级实验恒河猴群,可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数量与质量合格的实验恒河猴。本文就安徽恒河猴的野外分布与人工饲育、遗传特征及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检测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为安徽恒河猴的实验动物化工作奠定科学的基础。 安徽南部山区地形复杂、植被多样,保存着丰富的野生灵长类资源,其中恒河猴种群51群,总数3439~3849只,分布海拔范围为200~1153m。安徽省实验猕猴中心,位于黄山市祁门县城郊,环境条件优越,为开发利用安徽野生恒河猴资源,人工繁育实验恒河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要建立封闭群的安徽实验恒河猴,进行封闭群的引种和遗传学监测,掌握安徽恒河猴的遗传特征是首要的工作,包括对安徽恒河猴的形态特征分析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对18只安徽野生恒河猴进行了活体测量,测量变量分别为:体重、躯干长、尾长、颧宽、额宽、龈点-枕外隆凸点(Pr-In)、鼻根点-龈点(Na-Pr)、上犬齿间宽、雄性睾丸长度和宽度。结果显示亚成年雌性的尾长均值达178.50 mm,稍长于成年雌性的尾长均值(176.44mm),除此之外,形态变量大小:成年雄性﹥成年雌性﹥亚成年雌性。成年雄性、成年雌性和亚成年雌性的体重均值分别为8.64kg、7.16kg和6.20kg,躯干长均值分别为388.00mm、380.67mm和335.25mm。t-检验结果显示体重变量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而躯干长变量具有显著的年龄差异(P﹤0.05)。结果表明安徽恒河猴形态特征符合Allen定律和Bergman定律,属于福建亚种恒河猴,同时兼具本地特色。 选择微卫星标记分析安徽恒河猴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从12个微卫星标记中筛选出了9个具多态性的标记(D1S207、D1S548、D3S1768、D5S820、D6S311、D6S2741、D8S1106、D13S159和D14S306),在33只安徽恒河猴中共检测到72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为8个,多态信息含量PIC=0.788±0.121,群体杂合度H=0.825±0.106.与印度、尼泊尔、中国海南和广西等地的恒河猴比较,安徽恒河猴种群有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携带状况反映了实验动物的身体状况,直接影响着生物医学实验结果的可靠性程度,因此对安徽恒河猴进行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检测,掌握其微生物和寄生虫携带状况,是确定实验恒河猴育种方向的基础工作。 5只受检的人工繁育的安徽恒河猴健康状况良好,没有感染沙门菌、皮肤病原真菌、志贺菌和结核分枝杆菌的这四种病原菌。29只安徽恒河猴的病毒抗体检测结果发现,猕猴疱疹病毒1型(BV)和猴痘病毒(SPV)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20.7%(6/29)和10.0%(2/20),没有发现猴反转录D型病毒(SRV)、猴免疫缺陷病毒(SIV)和猴T细胞趋向性病毒Ⅰ型(STLV-1)的抗体。安徽恒河猴没有感染这三种反转录病毒和四种病原菌,是极大的优势,因此培育SPF级安徽恒河猴群的重点在于淘汰BV和SPV阳性猴。 肉眼检测20只安徽恒河猴体表,未发现体外寄生虫。39份人工繁殖的恒河猴粪便样品的总寄生虫感染率(指至少检测出一种寄生虫的百分比)为38.5%,检测到溶组织内阿米巴和5种蠕虫(粪类圆线虫、猴结节线虫、绦虫、钩虫、蛔虫),感染率最高的是粪类圆线虫和猴结节线虫。需使用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并加强病源猴的控制和管理。 本研究表明,安徽恒河猴是福建亚种的典型代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掌握的遗传学背景特征可用于建立遗传性一致的封闭群安徽恒河猴;安徽恒河猴已达到普通级猴的病原菌检测指标,基本达到普通级寄生虫学要求,因此加强对BV的定时监控,就能建立符合标准的普通级实验恒河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