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作为我国的外交战略思想是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格局迅猛转变时期提出的。这一方略的提出使我们取得了比较有利的外部环境与条件。然而,在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大幅提高的背景下,国内外对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的认知出现了很大分歧,其核心问题是:在目前形势下,还有没有必要继续坚持“韬光养晦”?以及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积极主动更加“有所作为”?笔者认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并不是特定时期的权宜之计,而是需要我们长期坚持的外交政策。只有坚持这一方针才能避免出现更多的“中国威胁论”,才能为我们的发展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国际环境。当然,“韬光养晦”并不意味着一味的软弱退让。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在面对主权问题时我们必须绝不退让。在国际关系中承担相应的责任,更加积极有所作为。本文首先分析了“韬光养晦”的科学内涵,包括其提出的背景、过程及其文化内涵与实质。从根本上澄清了对“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曲解与误读。明确指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并不是特殊形势下的权益之计。“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是一个整体,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接着探讨了我们为何要继续坚持这一方针。我国虽然是正在崛起的、有影响的地区性大国,但数字上的“大”并非本质上的“强”,在国际权力结构中优势并不突出。最后对新形势下如何继续坚持这一方针提出了几点建议:提高“韬光养晦”外交战略上的解释力、积极主动“有所作为”以及把握好二者方法的灵活性与原则的坚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