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第二语言和外语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减退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方面,学习动机减退已经得到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都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语言学习动机减退的理论。在来华就读本科的留学生中,也同样存在汉语学习动机减退的情况。本论文旨在通过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结合的方法,探究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减退的现象,挖掘汉语学习动机减退的本质。论文首先根据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和动机的心理学理论,建立了二语学习动机减退的假设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和调整。实证研究采用的研究手段包括问卷调查、个案研究、半结构化访谈,并采用扎根理论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等分析方法,对所收集到的研究材料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回收的341份有效调查问卷所进行的SPSS数据分析,发现汉语学习动机减退存在普遍性,有42.8%的来华留学本科生发生了汉语学习动机减退的情况,其中9.4%的学生动机减退情况比较严重。汉语学习动机减退在学生专业和国别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相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减退的情况较好,而日本和韩国学生相比其他国家的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减退的情况更严重。同时,研究通过四个典型个案的分析,更加完整地呈现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减退的现象。为了验证之前所做的假设模型,探明留学生出现汉语学习动机减退的根本原因,研究采用了质和量两种研究方法对假设模型进行双重检验。研究选取了的193份有效回溯性作文,采用扎根理论的分析方法进行科学分析,并建立汉语学习动机减退的扎根理论模型。研究使用了AMOS软件和SPSS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建立了汉语学习动机减退的结构方程模型。并通过对扎根理论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的比较,对假设模型进行了调整,形成了最终的汉语学习动机减退模型,从而建立汉语学习动机减退的理论。通过以上研究发现,汉语自我差异是导致留学生出现汉语学习动机减退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可能汉语自我(理想汉语自我和应该汉语自我)与现实汉语自我差距过大和过小。汉语自我差异是通过个体认知因素导致汉语学习动机减退行为的发生的。其中导致动机减退的直接认知因素是消极情感和情绪,以及对汉语学习的期望价值降低;导致动机减退的间接认知因素是个体汉语学习自我效能感降低和汉语学习目标缺失。根据以上结果,我们对汉语学习动机减退最终定义是指来华留学生由于个体可能汉语自我与现实汉语自我差距过大或者过小导致的消极意向(例如:不想上课、不想做作业等)、回避行为(例如:迟到、旷课等)和低投入行为(例如:课堂不专心行为、课外汉语学习时间减少等等)。通过调整对汉语学习过程的认知、增加使用汉语交流的机会、适时自我放松和寻求他人帮助等方法可以抑制来华留学本科生的汉语学习动机减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