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不均等、劳动力流动及其空间优化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机会不平等、福利、城市规模角度,研究了劳动力流动及其影响,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第一,与2000年相比,城市人口规模基本上维持着西部地区低低集聚、东部地区高高集聚的总体特征。而从流动人口来看,中西部地区作为主要的人口净流出地,2010年比2000年低低集聚的区域有所扩大。  第二,迁移对四类主观机会不平等指数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是将迁移者和农村居民进行对照后发现,迁移者升学机会不平等指数显著低于未迁移者。同时,当考虑个体异质性影响,采用线性异质性模型进行估计时,结果表明迁移者认为半可控因素对成功的重要性,低于未迁移者的判断。基于代际收入流动的研究表明,迁移者的代际收入弹性不到未迁移者的一半。城市绝对不平等程度均值较低,省级层面的机会不平等程度均值更高。  第三,考虑个体异质性后研究发现,迁移变量显著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市外迁移促进居民收入增长,但是市内迁移对居民收入并无影响。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源泉来自人力资本外部性。同样,结果发现人力资本外部性是移民收入增长的关键。  第四,获取户籍迁移并未降低主观幸福感,未获取户籍迁移者主观幸福感降低。非线性假定模型的估计结果进一步表明,未获取户籍的迁移者主观幸福感更低并不能被迁移行为本身所解释,而是缺失所在城市户籍身份导致迁移者幸福感“流失”。  第五,市外迁移显著降低迁移者的福利水平,而市内迁移显著增加迁移者的福利水平,但是迁移变量和倾向得分的交互项并不显著,这说明在非线性模型下个体异质性对估计结果并无显著影响。  第六,绝对机会不平等、相对机会不平等与城市规模呈现倒U型关系。即机会不平等程度先随着城市规模扩大而增加,然后到达极值点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减小。绝对机会不平等与城市规模倒 U型曲线的顶点处,人口规模约为659万人;城市规模与相对机会不平等倒U型曲线顶点处,人口规模约为702万人。  第七,微观个体幸福感与城市规模呈现U型关系,当其他条件一致,市辖区人口规模为300万左右时,个体幸福感最低。从迁移空间选择的个人和集体理性角度出发,我国大城市的外省移民在空间选择上存在明显的个人非理性、集体非理性的现象。  第八,城市规模与福利水平呈倒U型关系,倒U型曲线顶点处,城市市辖区常住人口规模为700万人。从福利的客观集体理性角度出发,我国城市新移民在空间选择上同样存在明显的客观非理性现象。  第九,从福利角度出发,市辖区人口超过300万,城市常住人口低于700万的城市适宜进一步扩大城市规模。
其他文献
宏观经济波动是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必须对宏观经济因素加以考虑。国内学者对于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发生的各种宏观经济
21世纪被看作是海洋世纪,发展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关注的热点话题,促进海洋科技与经济活动的深度融合是带动海洋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美国、日本、挪威等世界主要海洋大国
本文是关于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多样化影响效应的研究,主要分析了非利息收入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和盈利能力的影响。首先介绍了与研究相关的范围经济、新业务战略理论和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