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通过CBCT影像比较高角成人不同矢状骨面型间以及不同性别间口咽气道大小形态的差异,探讨口咽气道各段与颌面部骨骼形态间的关系。方法:1、从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患者中选取高角成人60名(GoGn-SN角>37.7o、年龄:18-36岁),所有患者均由我院放射科按照规定的拍摄条件统一拍摄CBCT。按照ANB角的大小将所有患者分为骨性Ⅱ类、Ⅰ类、Ⅲ类三组(ANB>4.7o为骨性Ⅱ类;0.7o≤ANB≤4.7o为骨性Ⅰ类;ANB<0.7o为骨性Ⅲ类),每组20名患者,男女比例为1:1。2、所获得CBCT数据用InvivoDental5.1分析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将每位患者的正中矢状平面和轴向平面在冠状、矢状、轴向三维空间进行调整,然后对腭咽、舌咽、口咽气道进行线距、体积及最小截面积测量。3、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对不同矢状骨面型间以及不同性别间口咽气道大小形态的差异采用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对不同矢状骨面型间有统计学意义的测量项目再进行SNK-q两两对比。此外,将所有口咽气道测量数据分别与ANB角、GoGn-SN角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1、不同矢状骨面型间只有会厌顶点横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测量项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不同性别间,舌咽气道高度、口咽气道总高度、后鼻棘横径、会厌顶点横径、舌咽气道体积、口咽气道总体积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男性均大于女性,其余测量项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测量项目在不同矢状骨面型间差异与不同性别间差异的交互作用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会厌顶点横径在不同矢状骨面型间的差异采用SNK-q两两对比,结果显示骨性I类与Ⅲ类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骨性I类与Ⅱ类、骨性Ⅱ类与Ⅲ类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不同矢状骨面型间口咽气道各项测量值与ANB角不存在相关性,与GoGn-SN角却呈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其中男性组中软腭尖矢状径与横径、腭咽气道体积、口咽气道总体积、最小截面积与GoGn-SN角呈负相关;女性组中舌咽气道高度与GoGn-SN角呈正相关。结论:1、高角成人不同矢状骨面型间口咽气道大小形态存在的差异仅体现在会厌顶点横径上;2、不同性别间口咽气道大小形态的差异体现在舌咽气道高度、口咽气道总高度、后鼻棘横径、会厌顶点横径、舌咽气道体积、口咽气道总体积,且男性均大于女性;3、高角成人下颌平面角的变化对男女口咽气道大小形态都会产生影响,其中,对男性口咽气道大小形态影响较大,对女性口咽气道大小形态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