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高,且具有高死亡率及致残率,目前已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难点和重点。近年来,在脑血管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防治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很多成果。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脂代谢异常、动脉粥样硬化等是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且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增高和起病年轻化趋势,因此,对其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对治疗脑血管疾病有深远的临床意义。近年来,大量的研究成果已充分表明PPARγ作为一种与代谢调节相关的配体激活核受体转录因子,具有多种生物效应,在血压调节、糖脂代谢、能量代谢、炎症、细胞生长和分化等过程中具有关键调节作用,因此通过检测脑梗塞患者急性期血清PPARγ水平,来评估患者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严重程度和病情,指导疾病的诊治,阻止其进一步发生、发展,将对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工作做出巨大贡献。本研究随机选取2011年5月-2011年11月期间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内一科住院的患者7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要点”的诊断标准。选取性别和年龄相当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48例。对所有入选对象进行静脉血PPARγ检测、血糖检测、血脂检测、血压监测、头颅核磁共振平扫检查、颈部动脉彩超检查,对病例组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析脑梗塞急性期患者血清PPARγ水平与血糖、血脂、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病例组血清PPAR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病例组血清总胆固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根据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结果,将所有入选对象分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增高组和增高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增高组血清PPARγ水平明显高于增高组(P<0.01)。4、根据颈部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将病例组分为颈动脉内膜正常组、中层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三组,血清PPARγ水平呈逐渐递增结果(P<0.05)。5、根据血糖、血脂、血压水平,将所有入选对象分为正常组、血糖增高组、血脂异常组、高血压病组和≥2项异常组,正常组血清PPARγ水平均明显低于血糖增高组、血脂异常组、高血压病组和≥2项异常组(P<0.01),单独血糖增高组、血脂异常组、高血压病组各组血清PPARγ水平明显低于≥2项异常组(P<0.01)。6、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将病例组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检测结果显示各组患者之间血清PPARγ水平无明显差别。结论:1、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PPARγ水平增高,提示PPARγ参与脑梗塞的发病过程。2、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PPARγ水平与患者血脂水平密切相关,提示PPARγ通过参与脂代谢调节参与急性脑梗塞的病理生理过程。3、脑梗塞患者血清PPARγ水平与其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呈正相关。4、血糖增高患者血清PPARγ水平增高明显,表明血清PPARγ水平与糖代谢关系密切,参与糖代谢异常的调节。5、存在血糖增高、血脂异常、高血压病的患者血清PPARγ水平增高,提示PPARγ参与代谢综合征的调节过程。本文未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PPARγ水平进行动态检测,以更加深入的了解PPARγ水平与病情转归的相关性。并且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条件允许将对糖脂代谢、血压调节、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PPARγ的干预进行大样本的长时间跟踪研究,以进一步评价PPARγ在临床治疗中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