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合作金融是解决农业农村资金短缺的有效形式,也是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机制,优化农村金融结构,完善农村金融体系,解决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的必由之路。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属于普惠金融的一部分,用以解决普通小农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上的资金需求。新型农村合作金融主要是为了服务“三农”,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提升新型农村合作金融供给质量是解决供给总量不足与结构失衡的有效方式,弥补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在供给方面存在的不足,利用成员的闲散资金等方式,优化农村金融供给,解决农村地区小农和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提升新型农业合作金融供给质量需要注重农村合作金融的供求分析,服务以及创新。新型农村合作金融供给主体在提供小农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资金时,面临的是供给和需求不匹配,供给抑制和需求抑制同时存在,导致新型农村合作金融供求结构失衡问题。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受到农村经济和农村环境的限制,服务方式局限在吸收存款和放贷方面,对于服务创新缺少基础设备和金融人才的支持。创新金融服务过程中,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具有的草根性、血缘性、地域性等都可以化为优势,收集更多信息,创新的金融产品更加贴合小农和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资金需求。了解新型农村合作金融供给现状,以及供需结构问题,创新服务方式,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资本支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的综述,阐述国内外学者对农村合作金融研究的现状;通过概述部分明确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相关概念、改革重点、改革目的和作用。通过梳理农村合作金融制度改革,分析新型农村合作金融供给与需求,以及供求结构失衡的原因。通过分析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服务与创新方式,解析当前服务和创新中存在的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并且通过枝江“农合联+金融”的案例分析,在新型农村合作金融供给侧改革实例中获得的启示,对其他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提高金融供给质量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