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缺血性卒中风痰瘀阻型50例临床研究

来源 :河南中医学院 河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gc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建立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提高中风病的临床疗效,以及探讨获得极高社会效益的机制。基于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提高临床疗效的机制,评价中医药的参与对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的影响,揭示其改善中医证候、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提高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病死率及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增加满意度和社会效益的机理。   方法:观察符合风痰瘀阻证型的病例50例,将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组)和对照组(卒中单元组)。对照组按照卒中单元指南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药辨证论治及中医康复。两组病例均进行中医证候改善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积分评定、生活质量量表评定、日常生活能力评价( BI)、病死率及住院时间评定、治疗费用 、总体疗效评定等临床疗效评价。   结果:①结果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伴发疾病对比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别(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在第14天与对照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而第28天无论基本恢复人数以及显著进步人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与对照组比较,28天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下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 28 天后生活质量分级评分两组 1 级卡方值为 23.30,P值均小于 0.05,故可认为治疗组在生活质量上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相比,治疗 14 天、28 天,治疗组、对照组生活能力显著提高,具有显著意义;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住院天数减少5天左右,两者有明显差异,而住院费用并未明显增加,且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   结论:卒中单元是治疗中风病最有效的方法。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发挥中医药的优势,能够提高临床疗效,缩短住院时间,而且整体治疗费用并未明显增加,社会经济效益得到提高。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提高临床疗效的机制在于:①通过整合中医和西医二者之间独特的临床优势,形成统一、互补的治疗有机整体,可以形成更加有效、满意的治疗结果;②制定统一的,规范的,系统的的临床操作方案,具体由卒中专业小组指导,监督并实施,以有效提高临床诊疗的更优化;③中医药的全程参与,中医康复手段的早期介入,个体化辨证论治的融入,对中风患者的预后影响较为明显,可降低中风后遗症的发生率;④给予患者及其家属健康教育学习,正面鼓励指导,督促其主动化规范化的康复锻炼,对出院患者定期复查、或电话随访,有助于促进预后改善。
其他文献
识字难,识字教学更难,连教师上公开课都避开生字不讲,觉得乏味,单调没有意义。但识字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却又是一个新的任务,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语文学习从识字起步.识字教学更是小学语文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刚刚入学的学生面对大量、抽象的归类识字.在认知上与自己的思维方式产生矛盾.这就成为了语文教学的难点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3500个汉字.在1—2年级则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
一堂好课我并不认同是学生学到了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的提升。随着中国的高速面向国际发展,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人生打好基础。  一.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这似乎是一个老生长谈的话,但是又有多少教师真正做到了?以前写
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各界对教育的重视度认识愈来愈深,加上科技信息技术与网络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职也逐步推进了计算机教学改革。文中从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教学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这四方面展开深入分析,重点阐述了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力求培养出具备高专业化计算机水平的中职人才,保障中职人才的实践操作技能水平,进而提高其就业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教学改革;质量;对策  目前,计算
根据胡锦涛总书记对高校辅导员“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作为高校的一种类型,各高职院校也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使其在学生思政和职业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真正使辅导员做好对学生的“素养引导、心理疏导、生活辅导、行为督导、职业向导、就业指导”工作。但由于工作现状、工作机制、工作环境的影响和限制,辅导员队伍离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以下简称辅导员“三化”)的要求还有一段努力的过程,
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化精髓,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诗史”,孔子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而中国最早的文学观即表现为诗、史混同。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载体,在反应社会生活的同时,以生动凝练的语言,感人的形象,耐人寻味的意境,融史、诗于一体,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民族精神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众所周知,中小学语文课程担负着双重任务:一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体现它的人文性;二是,培养学生对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