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新常态时期,经济结构矛盾凸显和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成为宏观调控部门亟需应对的两大问题。“调结构”是“稳增长”的重要支撑,因而“调结构”被提高到与“稳增长”同等重要的高度。但是,传统型政策似乎难以兼顾“调结构”与“稳增长”的目标。在此前提下,自2014年4月开始,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了多轮定向降准政策,期望利用其结构调整功能,鼓励信贷资金更多地流向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等国民经济薄弱领域,以达到“稳增长”和“调结构”的目标。然而,现有研究表明,定向降准政策虽然发挥了其政策效应,但其实施效果可能并不稳定且并未达到政策预期;定向降准政策有效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以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分析和检验定向降准政策有效性及影响定向降准政策有效性的潜在因素,既而提出有助于提升定向降准政策有效性的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为了应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问题,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以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地运行。然而,频繁的政策举措以及公众难以锚定的预期,会使得经济政策不确定性(Economic Policy Uncertainty,简称EPU)升高。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在给我国宏观经济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必将增加定向降准政策的操作难度,影响定向降准政策的有效性,进而影响我国经济完成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本文试图在定向降准政策的传导机制中加入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因素,理论和实证分析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定向降准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并实证检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定向降准政策有效性的机制。本文研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定向降准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在理论上可以丰富与拓展新常态下货币理论特别是结构性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框架;在政策实践上,对于央行疏通政策传导机制,把握政策调控力度和时机,提升定向降准政策有效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意义。本文通过对货币政策实践,特别是实施定向降准政策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每季度发布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进行梳理,发现央行对货币政策“结构性”的重视程度远超以往。央行在与公众进行沟通时,多次传递出期望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及稳定经济增长的强烈信号。在不同的研究背景下,“经济结构”调整一词的含义不尽相同,如三次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等。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定向降准政策有效性,而定向降准政策的主要目标为“支持经济结构调整”,“扶持国民经济薄弱领域中的‘三农’和小微企业成长以及支持其他定向部门企业的发展”。因此,本文中所提及的“经济结构”特指“三农”、小微企业等“定向部门”相对于“非定向部门”的结构。定向降准政策有效性主要含义是,相对于非定向企业,定向降准政策促进定向企业的成长量更多。本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均围绕此重要内涵展开。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认为已有研究为本文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一方面,近一个时期以来,关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文献十分丰富。这些研究围绕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宏微观经济变量的影响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探讨,大多认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显著地影响了市场主体的决策和行为。另一方面,学者们越来越关注对定向降准政策等定向调控类政策有效性的评估,不断有新的相关研究出现。许多研究在肯定定向降准政策作用的同时,也对其政策效应未及预期产生了质疑。本文认为,现有研究仍然存在些许不足。一方面,关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较少,尤其缺乏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定向调控类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另一方面,关于定向调控类政策有效性评估的研究也比较匮乏。更重要地是,以往关于定向降准政策有效性的研究仅是基于企业信贷可得性等某个角度,评估定向降准政策是否有效,并未较全面地对政策效应进行探讨;即使大多研究认为其政策效应有限,也并未给出明确的解释,忽略了影响定向降准政策传导机制的潜在因素。本文的理论分析认为:定向降准政策具有总量效应和结构效应,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削弱定向降准政策的总量效应和结构效应。定向降准政策属于特殊的存款准备金政策,主要依靠商业银行向定向企业放贷,由商业银行具体执行,从而被动地实现其政策目标,所以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行为是其传导机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定向降准政策主要通过影响货币乘数和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使得商业银行体系的可贷资金总量上升,商业银行投向市场的信贷总量上升,因而具有总量效应。由于信贷融通程度、风险资本回报率、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主体意愿等因素,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并削弱定向降准政策的总量效应。定向降准政策通过信贷引导作用和信号作用发挥结构效应。然而,由于定向企业特征、市场行为的不确定性、银行微观特征和趋同效应等因素,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影响并削弱定向降准政策的结构效应。定向降准政策通过信贷可得性机制,消费机制和投资机制,促进定向企业更多地成长,但是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影响以上三个机制,进而削弱定向降准政策有效性。定向降准政策使定向企业的信贷可得性增强;由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银行信贷业务产生一定的负面冲击,影响企业借贷成本等原因,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导致定向降准政策促进定向企业信贷可得性增强的作用被削弱。定向降准政策通过提高货币在某些特定行业或领域的供给量与流通速度,针对性地刺激某些领域的消费需求量,同时间接地刺激了社会对定向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促进社会对定向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增加;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通过使定向企业的成本增加等多种渠道影响消费活动,抑制了定向降准政策对定向企业产品和服务消费水平的促进作用。定向降准政策通过信号效应和企业融资约束等方式促进定向企业投资水平的上升;根据实物期权和融资约束等理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减弱定向降准政策对投资的积极作用。本文的实证研究验证了本文理论分析得到的观点和提出的理论假设。首先,相比于定向降准之前,定向降准政策促进了小微企业更多地成长,发挥了调整经济结构的作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影响并削弱定向降准政策在促进小微企业成长方面的积极作用,降低定向降准政策调整经济结构的有效性。定向降准政策对民营农业企业成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国有农业企业成长的影响并不明显;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影响并削弱定向降准政策在促进民营农业企业成长方面的积极作用,降低定向降准政策调整经济结构的有效性。其次,定向降准政策具有总量效应,促进银行信贷市场扩张;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影响并削弱定向降准政策的总量效应。定向降准政策具有结构效应,对信贷更多地流向小微企业和农业领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并削弱了定向降准政策的结构效应。最后,定向降准政策通过增强定向企业的信贷可得性,提升社会对定向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水平,促进定向企业投资增加,进而促进定向企业成长。然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定向降准政策信贷可得性机制、消费机制和投资机制,并削弱了这些机制的传导效果,进而降低了定向降准政策有效性。本文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首先,宏观调控部门在运用定向降准政策等结构性货币政策时,要重视其可能发挥的总量调控作用。其次,为了提高定向降准政策的有效性,从作为信贷投放主体的商业银行角度考虑,宏观调控部门应该注意“因行制宜”,实施差别化的定向降准政策;要增强对中小型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激励作用,提高对这类商业银行的降准幅度;当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等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时,宏观调控部门应该加大对商业银行的政策优惠力度,以激励其继续为定向企业等国民经济薄弱领域提供信贷支持。再次,在促进小微企业成长方面,虽然定向降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调结构的作用,但是宏观调控部门仍需在疏通定向降准政策向小微企业传导机制方面下功夫,同时加大对小微企业的定向支持力度,增强小微企业获取金融资源的能力。再次,宏观调控部门要考虑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因素,频繁调整经济政策不利于定向降准政策的有效实施,应该制定合理的政策实施规则,避免为实现短期经济目标而增加对经济的干预力度。最后,宏观调控部门应加强同市场主体,特别是定向企业这类拥有较少金融资源的市场主体的沟通;提升经济政策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加强同市场行为主体的沟通融合,避免市场反应过度。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一是本文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这个新视角评估定向降准政策的有效性,并试图给出定向降准政策有效性可能不及预期的潜在原因和合理解释。二是本文实证分析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定向降准政策实施后商业银行行为的影响,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相关研究和定向降准政策评估研究提供了来自我国商业银行层面的微观经验证据。三是本文基于定向降准政策有效性的主要内涵,对定向降准政策有效性及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定向降准政策有效性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是对现有研究的重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