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留守儿童心理韧性和主观幸福感的现状。探索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和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策略,检验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对留守儿童干预的实际效果。为农村心理教师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韧性和主观幸福感水平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方法:问卷调查法:由研究者编写一般情况调查表,加上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幸福感指数量表构成总量表。调查对象是江西赣州市石城县小姑中小学和南康市凤岗镇峨眉中学的7~9年级学生。研究者严格按照心理测试的要求进行施测,发放纸质问卷,使用统一指导语,并介绍测试目的和答题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现场收回。发放问卷240份,收回240份,有效问卷217份,其中男生104份,女生113份;留守儿童131份,非留守儿童86份。 干预实验法:先从未进行过预实验的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小姑中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7--9年级随机抽取200名留守儿童,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Campbell主观幸福感量表进行测量,按心理韧性总分和主观幸福得分从低到高排名,共获前60名,按排名序号奇偶分成两组,各30名,经过抽签决定实验组(干预组)和控制组。通过t检验,两组各因子均无显著差异,说明两组是同质的,分组是合理的。为保证知情权,告知干预组留守儿童干预的目的、要求,并且可以自愿退出。开展10课时的心理韧性和主观幸福感干预,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Campbell幸福感指数量表进行前测和后测,通过前测、后测以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检验干预的效果。 结果: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结果无显著差异,目标专注(t=1.85,P>0.05),情绪控制(t=0.14,P>0.05),积极认知(t=1.02,P>0.05),家庭支持(t=-0.12,P>0.05),人际协助(t=1.33,P>0.05),心理韧性(t=1.55,P>0.05)和主观幸福感(t=-0.93,P>0.05)。干预后,①对照组前测后测结果没有显著差异。目标专注(t=-1.92,P>0.05),绪控制(t=-1.15,P>0.05),积极认知(t=-1.40,P>0.05),家庭支持(t=-1.46,P>0.05),人际协助(t=-0.49,P>0.05),心理韧性(t=-1.75,P>0.05)和主观幸福感(t=-1.65,P>0.05)。②干预组前测后测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目标专注(t=-2.77,P<0.05),情绪控制(t=-2.42,P<0.05)积极认知(t=-2.08,P<0.05),家庭支持(t=-2.01,P>0.05),人际协助(t=-2.35,P<0.05)、心理韧性(t=-2.15,P<0.05)和主观幸福感(t=-2.48,P<0.05)。 结论: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水平低于非留守儿童(P<0.05),在主观幸福感水平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留守儿童心理韧性存在性别差异(P<0.05),主观幸福感不存在性别差异(P>0.05)。干预效果提示,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干预实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干预对象----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和主观幸福感水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和主观幸福感是可以通过干预得到提高的。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干预策略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在留守儿童心理干预过程中具有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