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研究背景 拇外翻是骨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几乎占足外科门诊患者的2/3以上,其中约94%为女性。主要表现为拇趾的外翻畸形和伴发前足部的疼痛。它是一种严重影响广大群众,特别是中老年女性日常生活的足病。对拇外翻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足外科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前足部疼痛影响行走是促使拇外翻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目前普遍认为导致拇外翻疼痛的主要原因是第一跖趾关节内侧与鞋反复摩擦导致的局部皮下滑囊形成和炎症,即通常所说的“拇囊炎”。然而临床发现,拇外翻患者疼痛虽多位于第一跖骨头内侧区域,但疼痛部位并不完全固定,疼痛性质多样。相当多患者的疼痛和压痛位于深层拇展肌等肌肉的肌止处,而非皮肤和皮下浅层组织。提示这些肌肉位于第一跖骨头内侧附着点存在病变。结合中医经筋理论对拇外翻的这些症状、体征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足太阴经筋“起于大趾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第一跖趾关节内侧恰是其循行部位,在足太阴经筋的大都次、公孙次等“尽筋”和“筋纽”部位可发现“结筋病灶点”(痛点),这些部位是肌腱和关节囊等软组织在骨上附着的部位,提示拇外翻应属足太阴经筋起始处的肌腱及关节囊等与骨附着部病变。近年来我的导师温建民教授在拇外翻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前足的解剖和第一跖骨头内侧骨赘及附带软组织的病理变化三个方面做了较系统研究,提出第一跖头内侧有拇展肌腱附着属于末端结构(extremity structure,注:此文以下所述“末端结构”均指拇展肌附着于第一跖骨头内侧所构成的结构)。拇外翻存在着拇展肌的末端病(Enhesiopathy),拇展肌的末端病是引发拇外翻疼痛原因之一。 拇外翻患者经常出现第一跖趾关节肿胀、疼痛和活动受限。第一跖趾关节X线片可见到关节面硬化、关节缘骨赘形成、关节间隙狭窄等骨性关节炎的表现,这些症状、体征及X线表现,较同年龄阶段正常人出现时间早而且重。拇外翻可以并发第一跖趾关节骨性关节炎,关节炎又可加重拇外翻畸形,两者互为因果。骨关节炎属中医“痹症”、“骨痹”的范畴。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后天失于调护,伴随增龄,即出现关节的畸形和疼痛。肾之精气亏虚是拇外翻畸形加重的一个内在因素。临床上常见绝经后妇女拇外翻畸形明显加重的情况。《素问·上古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