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外翻跖骨头内侧骨赘及附带组织IL-1和IL-6表达与临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jiaxiaoge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研究背景 拇外翻是骨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几乎占足外科门诊患者的2/3以上,其中约94%为女性。主要表现为拇趾的外翻畸形和伴发前足部的疼痛。它是一种严重影响广大群众,特别是中老年女性日常生活的足病。对拇外翻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足外科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前足部疼痛影响行走是促使拇外翻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目前普遍认为导致拇外翻疼痛的主要原因是第一跖趾关节内侧与鞋反复摩擦导致的局部皮下滑囊形成和炎症,即通常所说的“拇囊炎”。然而临床发现,拇外翻患者疼痛虽多位于第一跖骨头内侧区域,但疼痛部位并不完全固定,疼痛性质多样。相当多患者的疼痛和压痛位于深层拇展肌等肌肉的肌止处,而非皮肤和皮下浅层组织。提示这些肌肉位于第一跖骨头内侧附着点存在病变。结合中医经筋理论对拇外翻的这些症状、体征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足太阴经筋“起于大趾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第一跖趾关节内侧恰是其循行部位,在足太阴经筋的大都次、公孙次等“尽筋”和“筋纽”部位可发现“结筋病灶点”(痛点),这些部位是肌腱和关节囊等软组织在骨上附着的部位,提示拇外翻应属足太阴经筋起始处的肌腱及关节囊等与骨附着部病变。近年来我的导师温建民教授在拇外翻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前足的解剖和第一跖骨头内侧骨赘及附带软组织的病理变化三个方面做了较系统研究,提出第一跖头内侧有拇展肌腱附着属于末端结构(extremity structure,注:此文以下所述“末端结构”均指拇展肌附着于第一跖骨头内侧所构成的结构)。拇外翻存在着拇展肌的末端病(Enhesiopathy),拇展肌的末端病是引发拇外翻疼痛原因之一。 拇外翻患者经常出现第一跖趾关节肿胀、疼痛和活动受限。第一跖趾关节X线片可见到关节面硬化、关节缘骨赘形成、关节间隙狭窄等骨性关节炎的表现,这些症状、体征及X线表现,较同年龄阶段正常人出现时间早而且重。拇外翻可以并发第一跖趾关节骨性关节炎,关节炎又可加重拇外翻畸形,两者互为因果。骨关节炎属中医“痹症”、“骨痹”的范畴。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后天失于调护,伴随增龄,即出现关节的畸形和疼痛。肾之精气亏虚是拇外翻畸形加重的一个内在因素。临床上常见绝经后妇女拇外翻畸形明显加重的情况。《素问·上古天
其他文献
身体是武术教育的核心和载体,今天武术教育面临的许多问题都是没有处理好武术中的“身体”而引发的问题。传统武术的传承关键是将身体传承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通过身体的内在
目的:观察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与自体皮复合移植修复深度创面的临床效果观察及远期组织学随访。 方法:2000年2月~2003年7月采用异种(猪)真皮基质与自体薄皮片复合移植修
传统孝道指的是以“善事父母”为核心内容的人们的行为规范。然而由于中国古代是建立了“血缘纽带所联结的氏族统治”,所以对祖先的祭祀就成为夏商时期孝道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正>人、车、路、环境构 成了道路交通系统,驾 驶员是道路交通系统 重要元素之一。为达到 整体系统功能最优,对 驾驶员的教育和培圳 应在不影响其效益的 前提下尽可能处于最
目前,重视实用和功利的教育只是把学生放在“物”的层面,重视向学生传授、灌输理性的知识,培养适应社会生活的技能,而忽视了学生作为“生命”的层面,缺少对其心灵的关注,对精
自四个世纪前葡萄牙人登陆澳门,不同的文化交流与翻译活动随即同步展开,澳门便成为西方世界透视中国的一个窗口,东西方文明碰撞的交汇点,这样的环境成就了澳门独特的文化面貌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在转型期矛盾增多的中国更是党顺时应势提出的执政目标。如何有效实现这一目标成了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和谐社会的内涵相当丰
目的为进一步做好妇幼卫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2012年江苏省卫生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比较分析。结果近年来江苏省妇幼卫生机构数和床位数有所增加,同
结合统战工作新形势新要求、围绕新形势下爱国统一战线,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主线、纵横时空观和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一战线重要讲话的关键词,抓住这三个关键
慢性胃炎(CG)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极高,约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90%以上,男女发病率相近,男性略多于女性。目前已公认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CG的最主要病因。本文对HP致病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