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中国绘画在法国的传播和接受(1900-1919)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epiece_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直至19世纪,法国对中国绘画的认识都很有限,评价也不高。客观上来看,法国一直没有很好的中国绘画藏品,公开的展出也很少,这造成他们与中国绘画的接触不多。主观上来看,当时的法国人站在传统的“绘画如实描摹现实”这一理念上,认为中国绘画缺乏明暗、透视,构图支离破碎。这一现象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发生转变。此时,印象派绘画兴起,它革新了西方的绘画理念,强调绘画的本质是“色彩、线条、画面”,专注于绘画的视觉效果。这样传统“三维幻觉”的绘画语言被打破,平面化构图成为之后西方绘画的主流。绘画理念的改变,为法国人重新认识中国绘画提供了先决条件。与此同时,“日本主义”(Japonisme)在法国兴起,日本浮世绘对印象派绘画产生重要影响。浮世绘不仅参与了法国绘画革新,而且成为向法国传播东亚绘画的中介。法国人通过浮世绘接触到日本古典绘画,发现了中国绘画与日本绘画的亲缘关系,从而将目光投向中国绘画。   20世纪初法国的吉美博物馆(le Musée Guimet)和池尔努奇博物馆(le MuséeCernuschi)先后举办两次大的中国画展,共展出三百多幅作品,揭开了中国绘画在法国的第一次传播浪潮。与浮世绘不同,中国绘画首先是在研究领域和文学领域产生回响的。这一时期,出现了两个重要的文本,一是汉学家贝特鲁奇(RaphaelPetrucci)从哲学的角度解读中国绘画的重要著作《远东艺术中的自然哲学》(Laphilosophie de la nature darts lart dExtreme-Orient)。这部著作名为“远东艺术”,实际上大部分篇章是在阐释中国绘画。他的研究使法国的绘画研究与汉学研究产生了交集。70年代程抱-(Francois Cheng)的《虚与实--中国画语言》(Videet Plein:le langage pictural chinois)和90年代于连(Francois Jullien)的《本质或裸体》(De lEssence ou du Nu)这两部重要的汉学著作都延续了贝特鲁奇的思路,从哲学的角度解读中国绘画。贝特鲁奇更是以其对中国绘画的研究推动了当时法国对“道家”思想的认识。二是谢阁兰(Victor Segalen)在中国绘画启发下创作了《画》这一独特的文学文本。本论文将以这两个文本为重点研究对象,从20世纪初中国绘画传入法国的语境出发,系统地考察这一时期中国绘画在法国的整体接受情况。   论文分为四部分:第一章考察中国绘画在法国的传播语境与传播概况。论文将从法国绘画革新与日本浮世绘的流行这一语境出发,考证当时中国绘画在法国的收藏情况与传播方式,历史地梳理出这一时期中国绘画如何进入法国人的视野,他们又看到了哪些中国绘画。第二章将从20世纪初法国画家的绘画追求和早期关于中国绘画的评论入手,分析20世纪初中国绘画为何未能在绘画领域发生反响。第三章重点分析贝特鲁奇的著作,考察他缘何提出“中国绘画中的自然哲学”这一命题,如何阐释中国的“自然哲学”以及自然哲学在中国绘画中的体现。第四章解读中国绘画之于《画》的文学意义如何在文本中实现。它从哪些方面、以何种形式影响了《画》的创作。笔者将从谢阁兰的创作笔记和书信入手,历史地考察谢阁兰接触了哪些中国绘画,获取了哪些关于中国绘画的认识,这些认识又如何转化为文学创作的灵感。随后将作深入的文本细读,阐明中国绘画如何创造性地化用于文本建构之中,帮助谢阁兰完成了“言说绘画”的文本实验。  
其他文献
“苏门六君子”之李廌,少年聪慧,才华横溢。但“文章憎命达”,两次科举失利,虽有治世之志,已注定了其边缘性的人生轨迹。《济南集》是他一生的创作结晶,依托这个文集,我们才能翻看李
衡量作家的创作成就历来没有统一的标准,文学理论家也在小说发展的不同时期生发着新的见解,从不同角度阐释文学的意义。在纷繁复杂的历史变迁和评价话语中,我认为,对于文学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