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歌词研究本身是一个十分鲜活的、有意义的研究课题,需要研究者的学术敏感。已知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深入,不少音乐史专家或音乐社会学专家,材料研究做的相当扎实。比如,庄捃华较早系统地探讨歌词艺术;苗菁细致地阐述了歌词的艺术特性,突破了将歌词归属于诗的研究思维;陆正兰为现代歌词研究这门学科的建立进行了大胆尝试,等等。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循着中国流行音乐及歌词诗的发展轨迹,分析歌词的实验性对中国新诗发展的意义。本文采用了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结合相关的史料和作品,力求全面细致地研究歌词诗,除绪论和结语外,本文分为三章。绪论部分,概述了歌词诗的研究现状,并在前辈们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歌词诗”:歌词诗是一种有独特审美特征和结构形态的艺术表达形式,是将叙事性和抒情性结合起来进行艺术创造的一种体裁。歌词诗是创作者经验积累的一种释放,它具有点化读者的力量:歌词诗具有独特的叙事特征,在每行词里“冒险”,形成情感流露的事件以及事件性的叙述方式;歌词诗,是词作者顺着原有的节奏感,用自己的声音创作出来的歌词,它具有细节的微妙性和整体的协调性,拥有纯洁的原始力量,绝非仅仅只是听觉上的感人和视觉上的可读:歌词诗是词语的一种直觉,词人的作品个人化特征明显,但是词人不能沉迷和满足于自己创造的语言风格,而是要和自己的风格抗争;歌词诗创作是一种独特的表达内心情感的歌词创作方式。歌词诗的产生是对诗的形态的补充和发展。第一章主要回顾了歌词与诗的历史联系,探究歌词诗体式的变化规律。各种诗歌体式,在初期都可入乐而歌,与今天的歌词一样自由灵活。每当一种诗体离乐独立,音乐便会催生出新的诗体,并促成这种新诗体趋向成熟、僵化,变成纯文学,这是音乐与文学既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的矛盾运动规律。在古老的诗歌理论中,“诗为歌词”,唐代出现了”入乐为词,出乐为诗”的现象,也即歌诗和诵诗之分。从诗乐的关系来看,歌诗实际上就是歌词,诵诗才等同于今天的诗歌。唐诗诗体成熟,便被新音乐催生为宋词,而元曲的产生也是如此。同理,现代歌词也是从古代的歌谣、歌诗和诵诗中不断汲取养分,发展为能诵能歌的新歌词体。既然诗歌的发展离不开歌词体式的衍变,那么新诗发展的方向可能是这一种超出传统文学样式的新歌词体——歌词诗。第二章主要梳理了歌词诗的流变过程。纵观中国的诗歌史,就会发现:歌词诗作为歌词的一种,它是与古诗词同等重要的,有研究的必要性。虽然歌词被归入音乐文学的范畴,不及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但是,诗和歌词,本为一体,因此梳理歌词诗的流变过程,有助于拓展新诗的创作和研究方向。本章从诗界革命开始追溯,勾勒出20世纪歌词诗发展的基本图景,分为两大部分:从新学诗到新诗与歌词各自独立,从合唱的现代歌谣到独语、自白的歌词诗。其中,重点分析了当代的民谣诗、摇滚诗以及独立音乐中的独语体(包括实验民谣和摇滚诗)和自白体(包括城市民谣和小资民谣)歌词诗的特点。这几类作品中涌现了大量的歌词诗,这些歌词诗文本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第三章则主要论述了歌词诗的叙事特征。之所以思考歌词诗的叙事方式,不仅仅在于我们忽视歌词诗的叙事,还忽略了歌词诗叙事的独特性。本章从歌词文本出发,从其韵律、语言、句法、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左小祖咒、林夕、方文山等叙述个案进行逐一分析。新诗与古代诗歌类似,是发于歌词的,现代歌词为新诗的发展铺了路。在新兴媒介迅速发展的年代,新诗的舞步显得凌乱和笨拙,相反,歌词却蓬勃发展。所以,笔者认为,部分歌曲的传唱方式,歌词的流传途径,值得新诗借鉴。如果,诗人和词人联手协作,那么,歌词诗成为诗歌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指日可待。本文的写作意在对歌词诗的流变及其叙事特征进行整体的梳理和探析,以弥补这方面研究的缺憾,引起学术界对歌词诗的重视,并做更深入的探究,完善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