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病的主要原因,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类疾病,因此针对AS的治疗一直都受到了非常广泛的关注。纳米递送药物系统能够增溶药物、提高药物半衰期、改善药物体内分布、降低毒副作用,在临床AS诊断和治疗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然而,由于纳米材料复杂的外表面难以构建,“人造”纳米载体很难被正常的生物交互认可,不可避免地导致其被作为“非己”异物被免疫细胞吞噬而难以靶向输送药物到人体特定部位。因此,生理上复杂的相关系统会极大的阻碍纳米粒子靶向递送的有效性。通过基于“自体”红细胞(RBC)构建的具有长效血液循环、高效AS靶向、可控药物释放的创新纳米药物,不但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用,还将极大改善治疗安全性。纳米递送药物系统设计的目的主要在于:延长血液循环时间,提高病灶部位靶向性递送效率。本文选用多西他赛(DTX)为模型治疗药物,红细胞膜为药物载体,CR8多肽为靶向配体,将DTX与CR8通过反应连接到功能化类磷脂聚合物DSPE-PEG2000上,并进一步修饰到RBC膜表面,制备多功能集成化纳米红细胞囊膜(MFINEC)。经过体外功能及安全性评价后,将制备好的MFINEC用于治疗AS造模的AopE-/-小鼠,并评价其对AS的治疗效用。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多功能集成化纳米红细胞囊膜的制备及表征。利用低渗处理得到RBC膜,并对其进行功能化改性,插入具有靶向和治疗功能的功能化类磷脂聚合物DSPE-PEG2000-CR8和DSPE-PEG2000-DTX,然后挤压,制备得到多功能集成化纳米红细胞囊膜,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其纳米直径在100 nm左右,并将其用于后续实验。(2)多功能集成化纳米红细胞囊膜靶向药物递送及刺激响应控释的研究。本研究用DSPE-PEG2000-FITC代替前药DSPE-PEG2000-DTX进行载药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其最佳载药浓度为15μg/mL。HPLC检测结果验证了RBC@DTX/CR8具有pH响应特性,在酸性条件下药物快速释放,达到刺激响应药物控释的效果。用RBC@DTX和RBC@DTX/CR8纳米粒子处理经过炎症诱导及正常的HUVEC细胞的实验结果表明,RBC@DTX/CR8对炎症内皮具有靶向作用。(3)多功能集成化纳米红细胞囊膜生物相容性评价。本研究通过细胞毒性试验(MTS)验证了DTX,DSPE-PEG2000-DTX对细胞活性的影响,通过溶血试验、斑马鱼胚胎的毒性试验对DTX、RBC@DTX和RBC@DTX/CR8的血液相容性以及胚胎毒性进行了全面的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DTX、RBC@DTX、RBC@DTX/CR8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满足作为药物制剂的生物安全性要求。(4)多功能集成化纳米红细胞囊膜体内治疗AS效用评价。AS造模的ApoE-/-小鼠体经RBC@DTX/CR8纳米药物治疗一个月后,对小鼠的主动脉弓、主要脏器组织进行油红染色和组织切片染色观察,并对其血液进行血常规及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表明,RBC@DTX/CR8能够实现高效、安全AS治疗。这对个体化及精准化AS治疗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及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