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近年来居高不下的髌股关节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由此引发的膝关节假体早期磨损松动等问题仍十分棘手。股骨与胫骨假体间的旋转对线关系不良是导致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发现股骨外科上髁轴线由于受到解剖变异和骨赘增生的影响最小,因此该轴线被认为是确定股骨假体旋转角度的可信标志线。而确定胫骨假体旋转定位的可信标志线尚未能统一。现今多以胫骨结节中内1/3线作为胫骨假体的旋转定位的解剖参照线,但经过长时间的临床观察发现,许多患者术后出现了胫股关节的旋转对线不良的问题。最近有学者提出,以胫骨结节内侧缘至中内1/3线作为胫骨假体旋转定位的解剖参照区间,具体定位应根据患者膝关节内外翻畸形的程度而定。本作者设计该前瞻性临床试验,旨在通过手术观察及实际测量比较两种定位方法的临床效果,以更好地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2006年5月~2007年5月,对60例行旋转平台全膝人工关节置换的膝内翻患者进行观察,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55~78岁,平均65岁。病因:骨性关节炎1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7例,创伤性关节炎5例。病程:2~12年,平均6.8年。入院检查:膝内翻0~9°15例,10~19°12例,≥20°3例。B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57~75岁,平均62岁。病因:骨性关节炎2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8例,创伤性关节炎2例。病程:2~8年,平均5.7年。入院检查:膝内翻0~9°10例,10~19°18例,≥20°2例。临床症状均表现为膝关节疼痛,负重行走困难。X线片检查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板粗糙、欠光滑。假体选择德国Link公司生产的GeminiⅡ旋转平台全膝关节假体。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采用膝前正中纵切口,股骨假体的旋转定位均以股骨外科上髁轴线为准。A组患者的胫骨假体旋转定位方法均采用胫骨结节中内1/3线作为解剖标志。B组患者根据膝关节内翻畸形的程度选择不同参照线,膝内翻0~9°患者采用胫骨结节内侧缘作为胫骨假体定位的解剖标志;10~19°患者以胫骨结节内侧缘至胫骨结节中内1/3线区间的中线为准;20°及以上的患者则以胫骨结节中内1/3线为准。观察并测量术后两组聚乙烯半月板垫片的旋转角度。对所有患者拍摄术前及术后立位X光片,并测量膝内翻角度。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膝关节HSS评分。测量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聚乙烯半月板垫片的旋转角度,A组膝内翻0~9°患者为8.4±3.8°,10~19°患者为3.5±2.7°,20°及以上患者为0.0±2.4°;B组膝内翻0~9°患者0.0±2.1°,10~19°患者为0.0±2.0°,20°及以上患者为0.0±1.7°。A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平均内旋5.6±2.8°,B组患者平均内旋0±1.9°,AB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所有患者切口均为Ⅰ期愈合,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或肺栓塞,无腓总神经麻痹等并发症。患者术前膝内翻总角度为13.8±2.5°,术后膝内翻总角度为0.8°±1.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膝关节HSS评分为36.5±2.9,术后膝关节HSS评分为86.0±3.5分,手术优良率为97.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结节内侧缘至中内1/3线被认为是最理想的胫骨假体旋转定位区间,线性的定位应根据患者膝关节内外翻畸形的程度而定。轻度膝内翻患者的胫骨假体旋转定位大约以胫骨粗隆内侧缘为准。中度膝内翻患者的胫骨假体旋转定位大约以胫骨粗隆内侧缘至胫骨粗隆中内1/3线的区间的中线为准。重度膝内翻患者的胫骨假体旋转定位大约以胫骨粗隆中内1/3线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