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联合DTI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应用的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longfengyue56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视网膜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联合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观察可疑青光眼患者在视觉通路形态上的变化,结合视野改变,探究可疑青光眼早期诊断的临床方法。众所周知青光眼是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综合性疾病,是一种严重的不可逆的高致盲性眼病。目前为世界第二大致盲眼病,给人类的视觉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其主要病理损害表现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进行性丢失继而导致视神经萎缩。高眼压是该病的高危因素,但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并不十分清楚,人们都还在积极的进行着探究。尤其值得提醒注意的是慢性开角型青光眼病程发展较为缓慢,多数患者没有明显感觉,症状比较隐匿早期不易被发现,一旦发现则视功能已经受到严重的不可逆损害,与其他类型青光眼相比具有更大的危险性,是引起视功能损害的隐性杀手。而在这一类人群中,有一部分是从眼压高于统计学意义的正常上限,但无实质性的青光眼损害并且房角开放的可疑青光眼人群当中发展而来。这部分患者早期发病的隐匿性更强,在临床当中也最易被忽视而导致漏诊,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因此,以避免可疑青光眼因其隐匿性强不易被发现而进一步发展成慢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就显得尤其重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已经研制出能在活体上无创伤地检测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细微变化和脑白质结构变化的检测手段—─视网膜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和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这些技术能定量地检测到视路的细微变化,为临床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设备保障。因此,本研究旨在利用视网膜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和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的这一特性,结合视野变化,对可疑青光眼患者的视路形态进行定量检测分析,以探究其发病早期的变化,为青光眼早期诊断提供临床依据。争取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为改善此类疾病的预后提供帮助。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门诊就医幷诊断为可疑青光眼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22岁-48岁)20眼,确诊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20例(男13例,女7例,26岁-53岁)20眼;以及与之年龄匹配的正常人20例(男10例,女10例,26岁-45岁)20眼;分别将其纳入可疑青光眼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和正常对照组。经我院青光眼科检查并采集眼部的临床数据:应用瑞士Octopus101全自动阈值视野分析仪进行视野检查(Meansensitivity,MS及Mean defect,MD)、德国产海德堡-OCT SPECTRAUS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进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thickness,RNFLT)检查、美国GE3.0磁共振扫描仪ZOOM—EPI序列对视路进行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检查,使用机器自带测量和分析软件测得各组数据,对比各组之间视神经、视束、视放射的弥散能力的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衡量弥散大小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以及外侧膝状体体积大小的差异,并结合由OCT测量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和视野检查的平均光敏度(Mean sensitivity,MS)、平均缺损度(Mean defect,MD)以发现青光眼在早期视路上神经纤维的微观变化,对可疑青光眼的早诊断、早治疗提供有效的检查手段。结果:本研究共分为三组,每组20眼。利用方差分析和秩转换的方差分析对三组受试者的所要检查眼的视神经纤维层厚度、视野的平均光敏度和平均缺损度、以及对应视路中视神经、视束、视放射的FA值和DC值及外侧膝状体体积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可疑青光眼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和正常对照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平均值分别为:76.13±3.12μm、47.35±6.48μm、104.43±9.20μm,三组比较RNFL厚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疑青光眼组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RNFL厚度均较正常对照组变薄。可疑青光眼组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在视野检查中的平均光敏度(MS)和平均缺损度(MD)与正常对照组存在如下关系:①MS:可疑青光眼组(24.67±1.58)dB与正常对照组(25.43±1.55)dB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正常对照组(25.43±1.55)dB与开青组(10.27±5.32)dB有统计学差异,可疑青光眼组(24.67±1.58)dB与开青组(10.27±5.32)dB有统计学差异,开青组表现为MS值的降低;②MD:可疑青光眼患者(3.37±1.43)dB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18.54±5.38)dB与正常对照组(1.92±1.15)dB均有统计学差异,可疑组和开青组表现为MD值的升高。可疑青光眼组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视神经纤维的弥散特点与正常对照组存在如下关系:①FA值各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疑组(0.56±0.05)×10-3mm2/s,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0.46±0.06)×10-3mm2/s,正常对照组(0.61±0.05)×10-3mm2/s,前两组均表现为FA值的降低;②前两组DC值也表现升高,但在正常组(1.21±0.45)×10-3mm2/s与可疑青光眼组(1.28±0.35)×10-3mm2/s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而在正常组(1.21±0.45)×10-3mm2/s与开青组(1.72±0.30)×10-3mm2/s、可疑青光眼组(1.28±0.35)×10-3mm2/s与开青组(1.28±0.35)×10-3mm2/s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疑青光眼组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视束的弥散特点与正常对照组存在如下关系:①FA值各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疑组(0.52±0.09)×10-3mm2/s,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0.39±0.06)×10-3mm2/s,与正常对照组(0.57±0.01)×10-3mm2/s相比,均表现为FA值的降低;②可疑青光眼组和开青组DC值表现升高,但在正常组(1.11±0.40)×10-3mm2/s与可疑青光眼组(1.23±0.19)×10-3mm2/s之间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正常组(1.11±0.40)×10-3mm2/s与开青组(1.39±0.18)×10-3mm2/s、可疑青光眼组(1.23±0.19)×10-3mm2/s与开青组(1.39±0.18)×10-3mm2/s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疑青光眼组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视放射的弥散特点与正常对照组存在如下关系:①FA值各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疑青光眼组(0.32±0.07)×10-3mm2/s,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0.19±0.09)×10-3mm2/s,与正常对照组(0.40±0.06)×10-3mm2/s相比,表现为FA值的降低;②DC值与正常组之间比较亦有升高表现,正常组与可疑青光眼组、正常组与开青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可疑青光眼组与开青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疑青光眼组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外侧膝状体体积大小与正常对照组进行秩转换的方差分析发现存在如下关系:正常组(120.42±31.30)mm3与可疑青光眼组(108.48±21.03)mm3无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120.42±31.30)mm3与开青组(63.17±19.27)mm3、可疑青光眼组(108.48±21.03)mm3与开青组(63.17±19.27)mm3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现为外侧膝状体体积大小随着视神经萎缩的加重而减小。每组内的FA值和DC值进行非参数相关分析(即Spearman秩相关)。结果显示:正常组、可疑青光眼组、开青组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371、-0.517和-0.696(p<0.001),均有统计学意义,均呈负相关。结论:OCT联合DTI能够较早地发现视路上神经纤维的微观变化,可以为可疑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通过本研究亦发现可疑青光眼早期在视功能没有受损的情况下依然有神经纤维中枢性微观损害的表现,进而我们可大胆推测青光眼确是一种以视功能损害为主的进行性累及中枢系统的综合性疾病。
其他文献
文章概述了传感器的原理及分类,探讨传感器的应用及发展
作为迄今最为成熟的国际刑事法典,《罗马规约》通过国际刑事法院的司法活动和缔约国的司法合作得以实践化。与此同时,缔约国——尤其欧盟国家——大多制定了规约国家实施立法
口头文学视角的引入使我们将文类问题置于整个人类的言语交际实践中审视,注重“文类”与“表演”、“语境”等因素的互动关系,为文类研究提供一些新见。文类研究从对文本形式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农村中涌现出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于是农村便
本文以案例方式就洮河林区云杉叶锈病发生情况、防治措施、效果分析进行总结,得出了效果较高的防治方法和可靠结论。希望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保护森林资源安全等方面发
运用AHP-熵权法、马尔科夫链和ESDA方法,在GIS技术支持下,基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31个空间单元2000、2005和2010年3个时间断面的数据,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演
目的 观察短期加用利奈唑胺治疗难治性结核性脑膜脑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09-2018-09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结核科收治的难治性结核性脑膜脑炎患者63例,通过回顾
采用小漩涡液态搅拌法制备不同颗粒含量的SiCp/XGF-3复合材料,研究其室温、高温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研究发现:基体合金与复合材料的室温、高温力学性能和抗磨损能力均比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源流始末可追溯到1939年,毛泽东同志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就提出将党的建设作为伟大工程,此后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