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儿童重症肺炎的临床、放射线、实验室及病原学特点,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对儿童重症肺炎的治疗价值,为儿童重症肺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大连市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年龄<14岁,排除患有喉、支气管、肺及胸廓发育不良或畸形等先天性呼吸系统疾病者,排除伴肝、肾、心等器官基础疾病者,排除有凝血功能及免疫功能异常者,临床诊断重症肺炎的64例患者,分为两组,常规组15例,给予抗感染、对症等常规治疗,灌洗组49例,在抗感染,对症等常规治疗之后,对病情不见好转或进行性加重者,在患儿本人及其监护人同意的情况下,经支气管镜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对其临床、放射线、实验室及病原学特点,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分析,并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变化情况,分析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重症肺炎的疗效。结果:1.64例重症肺炎患儿中,以学龄期和学龄前期最多,其中3-6岁占21.8%,6-13岁占59.3%。2.64例重症肺炎患儿均出现咳嗽和发热症状,17.2%的重症肺炎患儿出现喘息症状。64例重症肺炎患儿发生并发症37例,占57.8%;其中胸膜炎的发生率最高,占43.5%;灌洗组有29例出现并发症,占59.2%,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常规组,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症肺炎患儿以单肺受累为主,占75%;单侧肺受累中以右侧为主,占65%;灌洗组有11例影像学提示双侧肺受累,占22.4%,双侧肺受累发生率低于常规组,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症肺炎患儿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均有不同程度的受累,以肌酸激酶最多,占18.8%;其次为谷草转氨酶,占15.6%;最低为谷丙转氨酶,占6.3%。重症肺炎患儿C反应蛋白异常率为92.2%,血降钙素原异常率为73.5%;灌洗组血C反应蛋白异常47例,占95.9%,血C反应蛋白异常率高于常规组,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灌洗组血降钙素原异常37例,占75.5%,血降钙素原异常率高于常规组,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4例重症肺炎患儿的病原检出率为78.00%。在50例病原学检查阳性患者中,单一病原感染34例,占68%;两种病原感染13例,占26%;三种病原感染3例,占6%。在50例病原学检查阳性患者中,查出69例次病原感染,肺炎支原体阳性47例次,占68.00%;细菌感染15例次,占22.0%;病毒7例次,占10.0%。4.49例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了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术后患儿平温时间为1.04±1.68天。64例重症肺炎患儿经过治疗,当其临床症状完全缓解5天,临床达到出院标准时,复查影像学观察吸收面积,影像学吸收面积>75%,常规组5例、占33.3%,灌洗组27例、占55.1%;影像学吸收面积>50%,常规组2例、占13.4%,灌洗组17例、占34.7%;灌洗组影像学吸收面积高于常规组,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64例重症肺炎患儿中达到临床痊愈,常规组4例、占26.7%,灌洗组22例、占44.9%,灌洗组的痊愈率高于常规组,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组重症肺炎患儿以年长儿为主,一半以上的发生在学龄期,1/5发生在学龄前期。2.约1/6的重症肺炎患儿出现了气道受累;一半以上的重症肺炎患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胸膜炎是其主要并发症,1/6-1/7的重症肺炎患儿分别出现了肝功能损伤和心肌损伤;3/4的重症肺炎患儿累及单肺,以右肺受累为主。3.在重症肺炎患儿中,2/3的患儿是单一病原感染,以肺炎支原体感染为主;1/3的患儿是混合感染。在细菌感染中,以球菌感染为主。4.常规治疗不佳、病情持续加重的重症肺炎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可以在1-2天内迅速缓解症状,提高了临床痊愈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