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由现金流的代理成本理论认为,当企业内部存在大量自由现金流时,经理人会从事过度投资的机会主义行为。对于自由现金流过度投资的治理机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文重点考察股权结构这一内部公司治理机制对自由现金流过度投资的治理效应。公司治理机制的目的就是确保资本提供者能够得到投资回报,防止经理人的偷懒、在职消费等败德行为,确保经理人做出有利于股东价值的经营决策。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自由现金流的过度投资是否发挥了治理作用是文章的研究目的。本文以2003-2013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实际控制人、机构投资者、高级管理人员持股对自由现金流过度投资的治理效应。基于控股股东的监督效应和堑壕效应,分析了实际控制人持股对自由现金流过度投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实际控制人持股份额的增加,并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而是带来了堑壕效应,加剧了自由现金流的过度投资问题;在分析机构投资者持股对自由现金流发挥何种作用时,基于利益监督者假说和战略联盟假说这两种竞争性的理论,研究结果支持了战略联盟假说。换言之,出于自利目的的机构投资者预期经理人的过度投资行为能够为其带来利益时,会选择支持经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在分析高级管理人员持股对自由现金流过度投资的影响时,主要基于利益协同效应,研究结果证实了经理人持股有利于缓解投资者和经理人的利益冲突,减少自由现金流的过度投资行为。本文可能的贡献有以下两个方面:目前学者们主要从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等角度研究股权结构对自由现金流过度投资的治理效应。本文通过分析实际控制人、机构投资者、高级管理人员这三种不同类别的投资者持股比例对自由现金流过度投资的治理效应,一方面,可以打开股权结构影响自由现金流过度投资的黑箱,从中发现内部人持股(包括实际控制人和高级管理人员)和外部人持股(机构投资者)对自由现金流的过度投资究竟发挥了何种作用。具体来说,文章发现,实际控制人持股份额的增加,并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而是带来了堑壕效应,加剧了自由现金流的过度投资问题;机构投资者持股份额的增加加剧了自由现金流的过度投资问题。表明,拥有信息优势和专业知识的机构投资者并没有扮演利益监督者的角色,而是选择与经理人合谋,支持其过度投资行为,从中获取利益;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比例的上升有效地抑制了自由现金流的过度投资问题。表明,高管持股这种股权激励手段能够发挥利益协同效应,使得经理人的目标函数与股东的目标函数趋于一致,减少两权分离带来的委托代理问题。另一方面,本文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自由现金流过度投资治理机制的文献。本文共六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本部分主要概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文章从如下四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1)自由现金流的过度投资;(2)股权结构对自由现金流过度投资的影响;(3)大股东持股的治理效应;(4)机构投资者持股的治理效应;(5)高管持股的治理效应。最后对现有研究进行评述,并阐述本文研究的出发点。第三部分为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这一部分依次从实际控制人、机构投资者、高级管理人员持股的角度,研究了股权结构对自由现金流过度投资的治理效应。文章涉及到的理论基础包括自由现金流的代理成本理论、协同效应假说、堑壕效应假说、利益相关者监督假说、战略联盟假说和利益冲突假说。第四部分为实证研究设计。这部分在理论分析以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实证模型,并介绍了变量定义、样本的选择和数据来源以及过度投资的衡量。第五部分是实证结果与分析。首先通过描述性统计对样本数据有大致的了解。相关性分析发现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而且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相关系数的符号与预期一致。接下来的实证检验则分别检验了实际控制人、机构投资者、高管持股对自由现金流过度投资的治理效应。最后为确保实证检验结果的稳健性,本文通过剔除2007年新会计准则影响的方式检验了研究结论的稳健性。最后一部分是研究结论与展望。这一部分是在总结实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四个政策建议:继续推进股权集中度方面的改革,实现股权分散化;合理引导机构投资者发展,鼓励长期投资行为;进一步完善高管薪酬契约,完善激励机制;完善股利分配制度,减少自由现金流水平。另外限于本文作者的研究水平,文中有很多不足之处,结尾处总结了本文存在的缺陷以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