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波束形成技术的阵列扫描及目标定位方法研究

来源 :南京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fi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线阵列技术是实现能量波束聚焦和空间扫描的技术手段,在雷达和通信系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基于相控阵(PA)的波束形成导向矢量是与角度有关的函数。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频控阵(FDA)通过在发射阵元信号间设置远小于载频的线性频率偏移量,使其波束含相控阵波束中没有的距离信息且能实现自动扫描,但由于存在距离角度耦合以及周期性问题,影响了距离与角度信息的求解。本文在研究了阵列发射接收信号原理以及阵列波束形成技术的基础上,探讨改进阵列波束扫描性能的方法。建立了不需要关于目标位置的先验信息就能实现大范围波束扫描和目标定位的阵列系统。该系统采用非线性频率偏移量来形成非周期的扫描波束,并对阵元幅度进行加权处理使阵列辐射能量更加集中在主波束上,最后通过接收波束形成,实现对单目标和多目标的定位成像。论文完成的工作如下:(1)研究了阵列波束的距离角度扫描原理和性能。讨论了阵列信号模型,并推导了方向图函数。探讨了数字波束形成技术和阵列波束综合技术。分析了相控阵和频控阵的方向图特性,以及频控阵的单频和全频信号接收方式。仿真了阵列发射波束形成,讨论了影响波束扫描性能的因素,讨论了提高波束角度扫描分辨率的方法。针对线性频偏阵列波束的周期性造成扫描范围有限的问题,提出扩大阵列波束距离扫描范围的方法。(2)提出了角度扫描波束和距离扫描波束在频域分离的波束综合(FSBS)系统模型。该系统可以通过波束综合对阵元通道的发射信号进行设计,形成扫描波束。介绍了系统的收发信号方案,以及接收波束形成的方法。通过仿真验证了FSBS系统用于目标定位的可行性,同时提出了基于多波束形成的FSBS系统扫描效率提高方法。(3)构建了基于幅度加权与对数频偏(AWLFO)阵列的双基站远场目标定位系统。该系统采用AWLFO阵列发射波束实现宽角度大范围扫描,采用相控阵作为接收阵列,可以在未获取关于目标距离或角度的先验信息的前提下,通过接收波束形成实现目标定位成像。仿真验证了该双基站系统对单目标与多目标扫描定位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云计算技术在过去十年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计算和数据资源的集中化。由于用户与云数据中心距离较远,访问这些数据中心时存在一定的时延。为了进一步减少时延,移动边缘计算(Mobile Edge Computing,MEC)范式被提出,其将网络资源转移至移动设备附近以降低时延。在移动自组织MEC中,多个移动设备相互协作,资源丰富的移动设备(Mobile Device,MD)将其资源共享给资源贫
激光雷达三维成像是利用激光雷达系统结合扫描或者阵列装置对现实场景进行三维重建的常用技术,具有空间分辨率高,可实现簇叶下目标成像的特点,日趋用于遮蔽目标的探测。在此背景下,本论文针对激光雷达的上述应用,提出基于指数函数拟合系统波形的回波信号分解方法(Exponential Decomposition,ED),旨在有效提高遮蔽目标的信息提取能力及定位精度。在资料调研的基础上,论文概述了激光雷达测距与三
光电探测技术是根据被探测目标辐射或反射的光波的特征来探测或者识别目标的一种技术,随着光电探测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光电探测器件。根据不同光电探测器件的阈值性能理论来对其视距探测方程进行研究,便于对各种参数对系统作用距离的影响进行分析,对于光电探测器件的设计与开发以及光电探测技术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微光夜视系统、红外热成像系统和激光主动成像系统三种光电探测器件进行讨论,研究其阈值性能
近年来,激光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开启“光制造”的新时代创造了契机,使得高光束质量激光光源日益成为研究焦点。与此同时,针对激光光束质量测量技术的研究引起了领域内广泛关注,正逐步向更精准、更快速等方向发展。获取激光光束在空间传输过程中的强度分布是解决光束质量测量的核心问题,利用光波横向二维复振幅进行空间三维光场数值计算的方法能够快速求解光强分布,具有无需空间扫描、可实时化的特点,是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然而
毫米波雷达在周界安防和民用领域的应用已经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在保证较高的雷达性能的同时,降低雷达系统的研制成本成为了需要关注的重点。通过雷达组网技术能够实现对单部雷达性能不足的弥补并扩大系统探测范围,在提高系统性能的同时降低成本。基于可组网、低成本的设计理念,并结合线性调频连续波雷达结构简单、不存在距离盲区的特点,本文以TI TMS320F28379D DSP作为系统控制与信号处理核心,设计了可组网
现代无线通信技术飞速进步,无论是信息的传输速率还是工作带宽,都在向着更快更宽的方向发展。而为了契合高信息容量的传输,调制方式愈来愈复杂,导致信号峰均比过高以及可利用频带短缺。综上,现代无线通信需要新型的发射机结构,而功率放大器在发射机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将影响整个发射系统的性能。对于功率放大器,它的带宽、效率和线性度又是相互影响、相互限制的指标。那么,基于宽带功率放大器,均衡线性度、效率等指标是
红外偏振探测作为新型探测手段,能够比传统红外探测提供更多目标信息。本文从目标的传热特性和偏振特性出发,考虑材料表面微元面起伏阴影遮效果等因素,建立了复杂目标表面红外偏振计算模型。利用该模型计算不同入射条件下复杂目标表面的偏振分布,分析模型中各种参数对偏振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考虑大气散射对目标表面红外偏振的影响,计算并讨论了大气背景下目标表面的红外偏振分布。研究结果表明:目标表面温度通过影响自身红外
本文以LTE信号为外辐射源信号开展地面无源探测系统用于探测低慢小目标的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围绕无源探测单目标、多目标检测、直达波与多径杂波干扰抑制方法和无源定位方法三个方面开展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概括如下:(1)分析了LTE信号特性和模糊函数,说明LTE信号相较其它常用外辐射源信号的优势所在;建立了基于LTE的地面无源探测模型,根据探测模型计算相关参数,对最大可探测距离进行了分析;利用FE
“低小慢”目标具有雷达散射截面积小、多普勒特征不明显以及低空活动的特点,为了实现对其正常的检测与跟踪,需降低相应的门限,同时大量的环境杂波与干扰目标也会进入雷达数据处理系统,使得需要计算的数据量大幅增加,因此对雷达数据处理系统的实时性、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研究了基于脉冲多普勒体系“低小慢”雷达的雷达数据处理算法,提出了一种流水线式实时数据处理的方案用于雷达数据处理模块,并基于Python编
空间调制(Spatial modulation,SM)是一种具有绿色性、低成本和高能效的现代通信技术。SM通过配备极少的射频链数来实现通信,是空时码和贝尔实验室分层空时之外的第三种方法。SM除了发送传统的调制符号外,还充分利用了天线索引来提升通信速率和传输可靠性。SM可以降低硬件成本,提高系统的能效性。然而,由于无线通信的广播特性,合法接收机在通信时,易于遭受到非法用户的攻击或者窃听。因此,如何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