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AMI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发展,并最终导致心肌急性坏死。大量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的慢性炎性反应的结果。炎症反应在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白细胞作为一种炎性细胞,相关研究发现,其亚型中性粒细胞在AMI患者明显增多,而淋巴细胞明显减少,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预测AMI的发生及评估AMI的严重程度有重要的价值。随着研究不断深入,近年有报道AMI患者冠脉血栓中发现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减少,提示其可能在血栓形成中发挥着一定作用。基于以往研究显示AMI患者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减少,那么中性粒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比值,同时包括两个炎性变量,在AMI患者中有无变化,与AMI的发生有何关联,目前少有报道。【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外周血白细胞(WBC)及其亚型的变化,初步探讨中性粒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比值(NER)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关系,以及与住院期间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关系。【方法】选择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三区2017年2月至2017年8月住院治疗并均行PCI的AMI患者共76例,其中包括58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和18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选择同时期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体检中心76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入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NEU)绝对值、嗜酸性粒细胞(EOS)绝对值、肌钙蛋白I含量等,计算NLR、NER,并进行组间比较,在AMI组内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分析WBC、EOS、EOr、NER与肌钙蛋白I的相关性;并初步分析NER与AMI及PCI术后短期MACE发生的关系。【结果】1.AMI与健康人群两组之间性别比例、年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及比例、中性粒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比值(NE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及比例、淋巴细胞绝对值及比例均低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STEMI与NSTEMI两组之间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及比例、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及比例、淋巴细胞绝对值及比例、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尿酸、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比值(NER)(P<0.05)、肌钙蛋白I(P<0.01)在STEMI组均高于NSTEMI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3.选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经计算得WBC与肌钙蛋白I相关系数为r=0.469,P<0.01,可以认为AMI患者WBC和肌钙蛋白I之间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经计算得EOS与肌钙蛋白I相关系数为r=-0.390,P<0.01,可以认为患者血EOS和肌钙蛋白I之间有显著负相关关系。经计算得EOr与肌钙蛋白I相关系数为r=-0.431,P<0.01,可以认为患者血EOr和肌钙蛋白I之间有显著负相关关系。经计算得NER和肌钙蛋白I相关系数为r=0.451,P<0.01,可以认为患者NER和肌钙蛋白I之间有显著正相关关系。4.AMI合并MACE组与AMI无MACE组之间性别比例、年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及比例、淋巴细胞绝对值及比例、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梗死相关动脉、冠脉2支或3支病变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合并MACE组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及比例明显低于无MACE组,中性粒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比值(NER)明显高于AMI无MACE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Killip分级≥III级(P<0.01)、冠脉单支病变(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AMI患者WBC计数明显升高,与肌钙蛋白I呈显著正相关;EOS绝对值及其比例明显减少,与肌钙蛋白I呈显著负相关,提示WBC及其亚型EOS与AMI密切关联。2.AMI患者中性粒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比值(NER)明显升高,与肌钙蛋白I呈显著正相关,NER可能是AMI早期炎症反应的一个判断指标,对于辅助判断AMI的发生及心肌损害程度具有一定帮助。3.NER值在AMI合并MACE组明显高于无MACE组,其与AMI患者PCI术后的短期预后有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