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大鼠尾状核ICH模型,并观察大鼠ICH后不同时间点神经行为学和血肿周围脑组织病理学的特点。方法将成年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ICH组。ICH组大鼠通过立体定向术向尾状核注入Ⅶ型胶原酶制成尾状核ICH模型,并分为ICH后1d、3d、7d、14d及28d共5个亚组。假手术组以生理盐水代替胶原酶。采用神经行为学功能评分和HE染色分别观察ICH大鼠神经行为学和脑组织形态学的变化。结果成功建立了大鼠尾状核ICH模型。假手术组在手术前及之后神经行为学评分无明显变化,ICH组后1d亚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出现升高,3 d亚组评分升高最明显,以后逐渐恢复,其中3 d亚组与1 d和7 d亚组神经行为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d亚组与14 d、28 d亚组神经行为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 d亚组与14 d及28 d亚组间神经行为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 d亚组大鼠的尾状核区域可见不规则血肿形成;3d亚组脑水肿明显,细胞间隙增宽;7d亚组血肿周围脑组织有胶质细胞增生;14d亚组血肿区逐渐形成不规则囊腔;28d亚组时囊腔仍然存在,血肿周边区见胶质细胞进一步增多。结论大鼠Ⅶ型胶原酶诱导ICH模型死亡率低,成功率高,血肿稳定,适合临床实验研究,是比较理想的实验性ICH模型。ICH后大鼠神经行为学的改变、血肿及囊腔的形成与出血时间有关,有助于选择ICH的治疗时间窗。目的: ADSCs定向移植入ICH大鼠侧脑室内,观察ADSCs的迁徙、分化情况及移植ADSCs后大鼠神经行为学改变。方法:体外培养大鼠ADSCs,于移植前48 h用BRDU抗原标记ADSCs。另取SD大鼠50只制作大鼠尾状核ICH模型,随机分为ADSCs组及对照组,各25只。于造模后48h时进行移植,ADSCs组右侧脑室定向移植体外BRDU标记的ADSCs,对照组右侧脑室定向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移植后1、3、7、14及28d(每时间点5只大鼠)对大鼠进行Zea Longa神经行为学评分,评分后处死大鼠制作脑组织冰冻切片,行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检测BRDU阳性细胞及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采用TUNEL染色检测凋亡细胞,通过免疫组化观察VEGF的表达。结果:体外培养的ADSCs表现出成脂成骨分化的能力,在移植后3、7、14 d,ADSCs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免疫双荧光检测显示,BRDU标记的ADSCs在大鼠脑组织内存活并且向病灶部位迁移,部分分化为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细胞。TUNEL检测显示,移植后3d时ADSCs组凋亡细胞数目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移植3d后,ADSCs组VEGF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侧脑室定向移植的ADSCs在脑损伤病灶周围可以存活,并可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移植ADSCs后可抑制细胞凋亡,分泌VEGF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从而改善大鼠的神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