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币制沿用明制,货币以白银和制钱为主,银钱并用。除国家收支与大额贸易用银两外,民间小额贸易则大量使用制钱,因此,与银两相比,制钱与百姓日常生活联系更为密切,制钱的铸造和流通对清朝政治、经济的稳定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清初,湖北省内曾陆续设立四所钱局:荆州局、襄阳局、郧阳局及武昌局。武昌局为宝武局前身,是湖北省省局,雍正年间因钱局所铸钱文背铸“宝武”二字,遂被称为宝武局。宝武局开铸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及光绪朝,是湖北省鼓铸时间最长、铸钱量最多的铸钱局,它的发展面貌基本反映了清代湖北省货币的铸造及其流通情况。宝武局铸钱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自顺治至雍正朝为尝试探索阶段,钱局时铸时停,铸钱原料供给不稳定,铸钱重量、版式、配铸成色几经变化。自乾隆朝至道光朝为完善成熟阶段,乾隆朝是宝武局发展鼎盛时期,由于滇铜、黔铅等矿业出产兴旺,加之汉口币材市场的兴起,宝武局铸钱原料供给充足,自乾隆八年开铸起至五十九年停,中间不但未有停铸,反而时有加铸。嘉道两朝宝武局铸钱规模虽然有所缩小,但铸钱生产仍循乾隆末年定例,制钱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咸丰朝至光绪朝为纷乱衰歇阶段,咸丰朝后,清朝陷入内忧外患的局面,为解决财政困难,各地纷纷铸造大钱,开启了晚清的币制混乱时期。由于原宝武局于太平军占领武昌期间被毁,咸丰七年,湖北巡抚遂将铸钱任务暂交予五家民间字号承担,重新制定鼓铸章程,铸造咸丰大钱,因为上述五家各按字号鼓铸,致使这一时期宝武局咸丰大钱种类繁多,版式尤为复杂,颇具特色。咸丰大钱因折当过多,流通不久便引起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私铸盛行,军民抵制不用,宝武局开铸不到一年便被迫停铸。同治朝,宝武局仅铸钱二千文,开铸时间甚为短暂。光绪朝,清廷企图规复制钱,宝武局于光绪十二年重新制定鼓铸章程,购办外洋铜铅开炉鼓铸,但此次仅维持一年,便因亏折过巨、原料短缺等因被迫停铸,此后再未开局,至此,宝武局采用翻砂法工艺铸造制钱时代结束。后湖广总督张之洞于宝武局旧址建立机器铸钱局,采用机器铸造制钱,湖北进入机制制钱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