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俗文化足千百年来历史的记忆,积淀着人类的生存智慧,代表着一个民族的信念,是一个民族的生活准则。民俗文化的涵盖范围广泛,涉及到人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而,小到做客、餐桌礼仪,大到岁时节令习俗,都体现着各式各样的民俗传统,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具体体现。民俗作为一种生活化的群体文化,对人的教化作用更多地是潜移默化的,通过人们日常交往活动中的态度、语言及行为体现出来,对个人的价值观和个体的社会化产生极大的影响。民俗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隐性课程”具有高度的相通性。民俗文化教育以学校教育的方式开启民俗文化之窗,以潜移默化的形式铸造人们的心灵,让处在社会喧嚣中的青年们透过学校教育感受本民族祖先们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增进情感的共鸣。与此同时,学校教育也是民俗文化更新、延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手段,是环环相扣的文化发展中的重要环。本研究就是在归纳和整理民俗文化教育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民俗文化融入校本课程的教育实践案例,探讨民俗文化教育价值的实现途径和方法。本研究就是在阐述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民俗文化的教育价他。绪论部分主要阐释了民俗文化的相关知识,包括民俗文化的概念、历史发展、范围和分类等,并阐述了民俗文化教育价值研究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研究的目的方法,为接下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笔者依据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对民俗文化的划分形式,从民俗文化的表达形式入手,将民俗文化分为口头表述的民俗文化、音乐方式的民俗文化、活动方式的民俗文化和物质形态的民俗文化,并分别探讨不同形式的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尽管本研究的重点是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但是研究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民俗文化教育价值的实现,因此,本研究的后续部分主要探讨民俗文化实现其教育价值的途径,包括观念层面、外部条件和学校教育实践三方面的举措。并结合民俗文化融入校本课程的案例研究,以济南市A学校开展的民俗文化校本课程的实践为例,展开实地调研,分享民俗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功经验,针对发展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以促进民俗文化校本课程进一步的开发与实施。民俗文化教育的社会意义体现在对一个民族文明发展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贡献,对民俗文化教育价值的重新审视也是学校特色化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本研究就是在重新审视民俗文化教育价值的基础上,寻求民俗文化教育价值完美实现的途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