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联理论角度研究转喻的语用功能——基于《茶馆》的分析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da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修辞学认为转喻是一种修辞现象,现实中两个密切关联的事物名称之间的相互替代就是转喻,是一种语言现象,尤其是文学语言现象。随着认知语言学在过去几十年中的发展,学者们普遍认识到转喻不仅是语言手段,更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机制,是一种认知和推理的过程。认知语言学家普遍认为转喻的本质是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ICM)内,用一个概念实体作为工具,为另一个代表认知目标的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途径的认知过程。 转喻的认识由传统修辞观到认知观的转变极大地拓宽了转喻的覆盖面,人们对于转喻的理解更加深入。然而这一转变并没有完全透彻地阐释转喻现象。转喻的理解机制、语用功能等问题并未得到令人信服的解答。斯波伯和威尔逊(Sperber and Wilson)的关联理论为转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联理论认为,任何交际都是一种目的性的明示推理交际。该理论的核心是关联原则:任何明示性的交际行为都意味着本交际行为所传递的假设,具有最佳关联性。在交际过程中说话者的话语要尽力使听话人付出最小的努力去理解话语;如果听话者付出了更大的努力去理解话语,必定会有更丰富的语境效果来补偿。 本文以关联理论为框架,结合语料分析,探讨转喻在交际中的各种语用功能。文章选取老舍名剧《茶馆》作为语料来源,依据认知语言学对转喻的定义和论述,列出剧本中所有的转喻表达。对于每一例转喻表达,都将其与非转喻的直白表述进行对比。通过比较,探究转喻表达的独特作用和语用功能,进而对各种语用功能进行分类,并寻求相应的理论阐释。 通过《茶馆》中大量的转喻例证分析,本文得出结论——关联原则可以阐释转喻的使用动机和语用功能:一方面,比起“实事求是”的细致描述,转喻的运用使得话语和明示交际行为更加经济,节省听话者理解话语所付出的努力;另一方面,不少转喻表达属于间接的思想表达方式,这种非直接的表述要求听话者付出更大的努力理解话语,这种“附加”的努力由更丰富的语境效果所补偿,这些丰富的语境效果是转喻话语的另一语用功能。
其他文献
村上春树是一位有名的日本作家,他的文学作品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尤其是亚洲的一些青年作家和读者的广泛欢迎,可以说他的小说几乎每一本都是畅销书。而随着村上春树作品的流行,继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的金融市场也逐渐敞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外资银行以各种形式在中国金融市场上发展壮大。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网络环境不断进步,中
歇后语是由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独特习语形式。它从一种下层的“引车卖浆者言”发展成为一种较具表现力的文学语言与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现代作家为其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