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刺血法治疗血瘀型贝尔氏麻痹后遗症的临床研究

来源 :云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w6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对比治疗组(常规针刺和刺血法)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的临床疗效,寻找一种治疗血瘀型贝尔氏麻痹后遗症的优势疗法,为进一步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7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刺血法(口腔黏膜+面部放血与背俞穴放血交替进行)、对照组:常规针刺法。两组均35例。按照面部损伤程度评分表和House-Brach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简称H-B分级),分别对治疗前期(收治当日)、治疗中期(治疗3周时、治疗7周时)、治疗后期(治疗11周时)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与评定,数据统计完成后用SPSS 24.0进行分析。结果(一)病例完成情况:将7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共35例,其中脱落3例,实际完成32例;对照组35例,其中脱落4例,实际完成31例。两组病例实际共完成63例。(二)基线资料比较: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脱落病例、性别、年龄分布、病程时间、收治当日的面部损伤程度评分及其H-B分级进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三)两组在治疗3周时比较1、组内比较(1)面部损伤程度评分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收治当日、治疗3周时的面部损伤程度评分结果均呈正态分布,通过t检验,治疗组t=8.810,P=0.000(P<0.01);对照组t=5.706,P=0.000(P<0.01)。两组组内数据的比较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3周时对面部损伤程度评分的改善均有效。(2)H-B分级比较:经秩和检验,治疗组:Z=-4.123,P=0.000(P<0.01);对照组:Z=-2.000,P=0.04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3周时,对H-B分级来说,两组均有改善。2、组间比较(1)两组间的面部损伤程度评分比较:通过t检验,t=-2.075,P=0.04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治疗3周时,对于降低面部损伤程度评分而言,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两组间H-B分级比较:通过秩和检验,Z=-2.001,P=0.04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治疗3周时,对于H-B分级来说,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3)两组之间的疗效分析:通过秩和检验,Z=-1.999,P=0.04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3周时,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四)两组在治疗7周时比较1、面部损伤程度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7周时的面部损伤程度评分均呈正态分布,通过t检验,t=-3.115,P=0.003(P<0.01),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治疗7周时,对于面部损伤程度评分的改善而言,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H-B分级:通过秩和检验,Z=-2.617,P=0.009(P<0.01),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治疗7周时,治疗组针对H-B分级方面的提高明显优于对照组。3、疗效:通过秩和检验,Z=-2.591,P=0.01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治疗7周时,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五)两组在治疗11周时比较1、面部损伤程度评分:治疗组、对照组在治疗11周时的面部损伤程度评分均为正态分布。通过T检验,t=-5.702,P=0.000(P<0.01),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治疗11周时,治疗组针对面部损伤程度评分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2、H-B分级:通过秩和检验,Z=-3.087,P=0.002(P<0.01),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治疗11周时,治疗组针对H-B分级方面的提高明显优于对照组。3、疗效:治疗组:治愈15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88%;对照组:治愈5例、显效9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87%。经秩和检验,Z=-3.087,P=0.002(P<0.01),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治疗11周时,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1.对于改善面部损伤和恢复面神经功能而言,采用常规针刺配合刺血疗法的方法(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疗法(对照组)治疗血瘀型贝尔麻痹后遗症均有改善。2.血瘀型贝尔麻痹后遗症期,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采用口腔黏膜+面部同时放血配合背俞穴放血的治疗方法,其临床疗效要明显优于常规针刺,并且可以缩短治疗时间,能更好地促进面部康复。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掉眩方干预老年高血压风阳上扰证患者的临床疗效,科学客观评价其安全性及有效性,为中医药进一步治疗老年高血压增添新的临床依据。方法:本次研究收集7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高血压风阳上扰证受试者,遵循随机对照法,分治疗与对照两组。两组均以厄贝沙坦片为基础降压治疗,若用药第7天测量血压不达标(SBP≥150mm Hg和(或)DBP≥90mm Hg),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对照组为基础治疗+空白对照,
目的:运用单因素比较分析与Logistic回归相结合的方法找出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常见中医辨证分型——肝肾阴虚证和痰瘀互结证与血脂、血压、血糖、凝血功能等理化指标的相关性,探讨两证型与相关理化指标间潜在的规律,并基于常见症状、体征及相关理化指标进行Fisher判别分析,构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肝肾阴虚证和痰瘀互结证的证候判别诊断模型,辅助其客观化辨证。方法:收集2019年12月-2020年12月间云南
目的:观察加味三仁汤联合康复新液湿敷治疗湿热蕴结证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次临床研究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10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口服加味三仁汤联合康复新液湿敷患处)、对照组Ⅰ(口服盐酸多西环素胶囊联合康复新液湿敷患处)、对照组Ⅱ(外用康复新液湿敷患处),每组36例,此外,三组患者均予痤疮膏、石膏倒模并红蓝光照射治疗,每周1次。2周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3个疗程,在治疗前、第2周、第4周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不同证型的实验室检验指标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淋巴细胞(L)、淋巴细胞百分比(L%)、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血小板/淋巴细胞(PLR)、超敏C反应蛋白/白蛋白(h
目的:观察从胃论治运用辰时针刺法联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肠道气滞证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66例符合肠道气滞证慢传输型便秘诊断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辰时针刺法联合中药穴位贴敷)33例与对照组(口服普芦卡必利片)33例,治疗组脱失3例,对照组脱失3例,最终两组有效病例各30例。两组的治疗疗程均为4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各项便秘症状积分、生活质量、焦虑、抑郁改善情况,
目的:观察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失代偿期脾肾气虚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患者血清中TGF-β1、Col Ⅳ的影响,从抑制肾间质纤维化的角度探讨中药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1.随机将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两组,即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试验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中药灌肠方进行结肠透析,对照组在西医常规治疗
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解郁痛泻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估,为中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伴焦虑抑郁状态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课题将筛选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的72例肝郁脾虚型IBS-D伴焦虑抑郁状态的患者,将入选的病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各不少于30例),治疗组口服4周解郁痛泻方,对照组口服4周痛泻宁颗粒,在治疗前后
目的:通过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24小时动态血压、安全性指标变化情况,来探讨补阳还五汤合二陈汤加减治疗老年高血压病(气虚痰瘀型)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6例气虚痰瘀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基础治疗,对照组予西药(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合二陈汤加减。疗程均为4周。通过观察疗效及安全性相关指标结果来
研究目的针对2型糖尿病(Type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的病因病机,基于对二者合并发病的认识,观察验方“柴芩连术汤”对痰热壅肺型T2DM合并CAP的临床疗效,观察其安全性,探讨中西医结合诊治T2DM合并CAP的新思路和方法。研究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T2DM合并CAP患者72例,随机分为
目的:观察“补脾调督”推拿法作为基础治疗方法治疗3-6岁小儿汗病肺卫不固证的临床疗效,以期为小儿汗病肺卫不固证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推拿治疗方案。方法:采用SPSS 26.0软件将72例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小儿汗病患儿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试验组予“补脾调督”推拿法加肺卫不固证对证推拿治疗;对照组予口服丹溪玉屏风颗粒治疗。两组都以7天作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