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地制度不仅是农村经济制度的核心,而且也是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我国,“三农”问题根本上可以归结为农地问题,农地制度的合理变迁及其创新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个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农地问题至关重要。目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已使农地制度的创新研究成为当务之急。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无疑是研究中国农地制度问题的经典工具,但已有的研究大多忽视了我国农地问题的“文化”特质(非正式制度因素)而难以深入。在我国,土地问题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很大程度上也是个社会问题、文化问题。土地问题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其历史变迁反映了一个以农业文明为主要特质,同时兼有深远、浓厚“大同”理想文化渊源的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演变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基础,因而,农地制度的实施就不仅仅是个单纯的经济过程,而要受到农村传统的文化习俗以及过去的制度遗产的制约。必须承认,农地制度变迁是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正式制度起着关键作用,但非正式制度也深刻影响了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与正式制度相比,非正式制度由于其内在的传统性和历史沉淀,一方面可以节约交易成本,有效克服“搭便车”倾向,淡化机会主义行为;另方面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会以一种非常抽象、复杂的方式出现在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之中,并进而影响到正式制度安排。实践证明:能否与既定的非正式制度因素相契合往往成为制度创新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对我国农地问题的研究就必须要充分考虑非正式制度因素这种与生俱来的独有特性。本文正是从被忽视的非正式制度的研究视角,依据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机理,在构建农地制度制度变迁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对我国建国以来农地制度的变迁作出进一步的解释,并在此分析结构下对农地制度的创新提出建议。这也是本篇论文写作的目的与创新所在。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前言。指出农地制度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介绍当前理论研究的状况与不足;说明本文写作的目的与创新所在。第二部分:农地制度问题研究的理论准备。概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与土地制度理论;并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一个基于非正式制度致因的农地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第三部分:具体分析影响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主要的非正式制度因素;并以框架分析的逻辑结构形式,详细论证我国建国以来农地制度在非正式制度因素影响下的具体变迁过程。本部分是文章的主体。第四部分:在第三部分论述的基础上,以非正式制度的研究视角,分析我国当前农地制度存在的困境及其原因;并在此框架下提出我国农地制度创新必须重视的几个结论以及相应的变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