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大量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成方制剂——左金丸进行二次开发。左金丸收载于《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由黄连和吴茱萸以6:1的比例组成,具有泻火疏肝、和胃止痛的功效,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以及胃癌等。针对左金丸在临床使用中存在的缺点,本研究基于功效成分和药理作用机理明确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传统左金丸制剂开发成为同时具备胃漂浮和黏附功能的现代定向释药制剂,制定其质量标准,评价其体外胃漂浮及生物黏附性能,考察其体内药代动力学规律,为左金丸的深度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处方中药材提取纯化工艺研究。(1)黄连总生物碱的提取:以小檗碱的提取率为指标成分,采用正交设计,对乙醇浓度、乙醇用量、煎煮时间和回流次数进行考察,优化黄连提取工艺;(2)吴茱萸总生物碱的提取:以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和柠檬苦素的质量分数之和的提取率为指标成分,采用正交设计,对乙醇浓度、乙醇用量、煎煮时间和回流次数进行考察,优化吴茱萸提取工艺;(3)左金总生物碱成分的纯化:采用单因素试验法,以生物碱的洗脱率和纯度为指标,考察大孔树脂对左金总生物碱成分的纯化工艺。2.左金胃漂浮-生物黏附小丸的制备工艺研究。(1)处方前研究:测定纯化后左金总生物碱成分的表观溶解度、吸湿速率和临界相对湿度,并进行了体外抗幽门螺杆菌的药理实验。(2)胃漂浮丸芯制备工艺研究:采用星点设计法,以在人工胃液中的起漂时间、12h持续漂浮百分率和12h内盐酸小檗碱的累积释放度为指标,筛选辅料种类和用量、润湿剂种类、载药量,对挤出滚圆法制备丸芯处方进行了优化;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采用试验法,以丸芯成型后的圆整度和额在人工胃液中12h持续漂浮百分率为指标,对挤出转速、滚圆转速和滚圆时间等成型工艺条件进行优化;(3)丸芯生物黏附层包衣工艺研究:采用正交试验法,以12h持续漂浮百分率、生物黏附率和体外累积释放度等为指标,对滚转包衣法对丸芯的包衣处方进行优选;采用单因素考察法,对包衣锅转速、鼓风加热温度和滚转时间进行优化,并进行了制备工艺验证和成型小丸的体外释药机制研究。3.左金胃漂浮-生物黏附小丸的质量标准研究。对左金胃漂浮-生物黏附小丸的性状、鉴别和检查项目等作了考察,并就小丸的含量测定和释放度进行了初步的质量评价研究,基本确定其主要有效成分盐酸小檗碱在制剂中的含量不得低于5.5%;左金胃漂浮-生物黏附小丸体外累积释放度测定结果表明,其释放行为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制剂的其余检查项目均符合相关规定,研究结果为左金胃漂浮-生物黏附小丸质量标准的制订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4.左金胃漂浮-生物黏附小丸的体内评价研究。(1)建立了采用HPLC-MS方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盐酸小檗碱含量的方法,并进行了方法学考察;(2)以盐酸小檗碱为指标,分析了左金胃漂浮-生物黏附小丸经口服给药后大鼠体内血液药代动力学特征,评价了小丸的生物利用度。结果:1.黄连药材的最佳提取工艺为:8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10倍量1.5小时。2.吴茱萸药材的最佳提取工艺为:80%乙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8倍量3小时。3.最佳纯化工艺:D101大孔树脂固定径高比1:8,最大上样量为5倍柱体积,流速1mL/min、水洗脱用量为3倍柱体积,5倍柱体积的70%乙醇洗脱,洗脱速度1mL/min。4.左金胃漂浮-生物黏附小丸的丸芯最佳处方:载药量44.04%,羟丙甲基纤维素21.78%,微晶纤维素20.28%,碳酸氢钠13.90%。最佳挤出滚圆工艺为:挤出速度30r/min,滚圆速度800r/min,滚圆时间20min。包衣材料选用卡波姆934和碳酸氢钠(10:1)的混合水溶液,溶液浓度为0.25%,包衣增重2%,滚转包衣的滚转速度为20r/min,鼓风加热温度45℃,滚转时间30min。5.初步确立了左金胃漂浮-生物黏附小丸的质量标准,建立的大鼠血浆中盐酸小檗碱的HPLC/MS含量测定方法准确、重现性好且灵敏度高。药动学结果显示,左金胃漂浮-生物黏附小丸相对生物利用度为普通左金丸制剂的228%。结论:左金胃漂浮-生物黏附小丸的制备工艺稳定、重现性良好,体外评价显示起漂时间较短,持续漂浮时间较长,生物黏附率较高,体内生物利用度较好,达到了预期研究目的,为左金丸的深度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