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中国古代医学典籍和我们之前的临床经验提示粪菌移植能够治疗炎性包块。本研究旨在评估粪菌移植序贯治疗克罗恩病合并腹腔内炎性包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我们开展了一项前瞻性开放标签试验。中重度的克罗恩病患者,且通过MRI或CT诊断合并有腹腔炎性包块的患者被招募。患者纳入后停止使用激素、抗生素及其他克罗恩病相关药物,口服美沙拉嗪作为补充性维持治疗。所有的患者接受初次的粪菌移植及随后每3个月一次的重复粪菌移植序贯治疗。移植采用胃镜下中消化道途径完成。依据Harvey-Bradshaw index(HBI),临床缓解定义为HBI≤4;持续临床缓解定义为患者在初次粪菌移植后1个月内诱导临床缓解,并且在随访期间,这种临床缓解状态(无复发)通过随后的粪菌移植序贯持续维持;临床改善定义为HBI评分下降>3,且HBI>4。主要终点是观察治疗后12个月时患者的临床反应(包括缓解或改善)和持续临床缓解情况。次要终点包括根据横断面影像观察炎性包块大小的变化和粪菌移植的安全性。结果:25名合并腹腔炎性包块的患者被纳入分析,病程6.2±3.91年,HBI评分11.0±2.68,激素依赖型患者占40%(10/25),22名合并腹腔蜂窝织炎,3名合并腹腔脓肿。在初次粪菌移植后3个月,68%(17/25)和52%(13/25)的患者分别取得临床反应和临床缓解。通过粪菌移植序贯,在6个月、12个月和18个月时取得持续临床缓解的患者分别占48.0%(12/25)、32.0%(8/25)和22.7%(5/22)。各随访评估点的HBI评分与基线HBI评分相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C反应蛋白在初次FMT后三天明显下降(18.50 IQR 11.25-55.25 vs.11.0 IQR 9.0-20.0,P=0.012),血红蛋白(99.18 ± 18.87 vs.110.27 ± 23.28,p=0.045)和白蛋白(33.27 ± 7.77 vs.38.26 ± 8.55,p=0.036)在初次 FMT 后 3 个月明显升高。9.5%(2/21)的患者达到影像学愈合,71.4%(15/21)的患者达到影像学改善。随访期间有3名(12%)患者经历了外科手术治疗。研究中未观察到与粪菌移植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主要的不良事件包括发热、腹泻、肛门疼痛。结论:在克罗恩病合并腹腔炎性包块的治疗中,粪菌移植序贯是一种充满希望的、有效的、安全的治疗策略来实现诱导临床缓解和维持临床缓解。本真实世界研究为克罗恩病相关慢性穿透性并发症的治疗开启新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