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时代的中国政治文化建设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onepiece_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80年代,计算机网络蓬勃发展,使人类社会开始迈入网络化时代。网络的发展,不仅全面变革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而且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重大影响。随着这种影响在政治领域的深入,网络政治学应运而生,网络政治也悄然形成。网络政治的兴起,不仅赋予政治文化新的内涵,使政治文化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而且也给政治文化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就中国而言,网络政治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在这种时代背景的影响下,我国政治文化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变迁,这其中既有积极的进步,亦有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结合网络政治时代的特点,针对政治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找出应对措施,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与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本文正文共分四章内容:第一章,网络政治与政治文化的基本理论,包括网络政治的概念与特征和网络政治视野下政治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两部分。网络政治是指政治主体通过网络新媒体对政治系统施加影响以实现自身利益诉求的政治现象。它具有主体的平等性、形式的虚拟性、沟通的便捷性和信息的交互性特征。而网络政治视野下政治文化的内涵与一般政治文化内涵不同,是指社会成员借助于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新媒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所形成的政治价值取向、政治心理特征和政治行为模式的总和,包括政治观念、政治态度、政治人格、政治信仰、政治思维、政治参与意识等内容,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冲突性和发展性特征。第二章,网络政治对政治文化的影响。随着网络技术在政治领域影响的深入,网络政治应运而生,并对政治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它在塑造一种新型政治文化、普及政治知识、提高公民政治参与意识、拓展公民政治社会化渠道的同时,也冲击主导政治文化、消解人们的政治信仰、导致政治价值取向多元化、容易引发非理性政治参与。第三章,我国政治文化在网络政治时代的变迁。网络政治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发展模式,必然会对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文化产生重大影响,促使其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变迁。一方面,它使政治文化由臣民型转向公民型、政治观念由集权转向民主、政治态度由政治冷漠转向政治参与、政治人格由依附转向独立、政治思维由封闭转向开放;另一方面,网络政治中各种政治文化冲突日益加剧、政治认同危机已经显现、政治价值观念复杂多样、政治参与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不容忽视。第四章,网络政治时代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对策。网络政治时代的到来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所以,我国政治文化建设也要适应这一潮流,结合这一时代的特点,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为构建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型政治文化提供各方面的支持。本文特点在于从网络政治的特定视角出发,研究网络政治视野下政治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以及网络政治对政治文化的影响,并对网络政治时代中国政治文化发生的变迁及其建设对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其他文献
"工会大课堂"是学习型工会的应有之义,通过打造"工会大课堂"的品牌形象、健全"工会大课堂"的师资队伍、完善"工会大课堂"的课程体系、创新"工会大课堂"的授课模式和强化"工会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已成为一种教学趋势,这对于广大历史教师而言,既是一次机遇,更是一次挑战。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
郭建中教授,中国当代资深翻译家,浙江大学资深教授。曾担任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副研究员,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芝加哥校区研究员,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翻
本文研究了煤炭工程项目在投资决策起因、决策活动、决策目标、决策过程、决策风险、决策冲突、决策组织等方面所具有的决策特征,并论述了这些决策特征对煤炭工程项目投资活
居民体育消费水平能够反映出当地的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及当地居民体质健康发展现状。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与逻辑分析法,对甘南州藏族居民的体育消费现状进
针对火电厂主汽温被控对象大滞后、大惯性、模型不确定,采用常规的串级PID控制难以获得良好控制效果的特点。结合模糊理论与Smith预估技术,提出了基于Smith预估的模糊自适应
<正>千年一瞬在西塘此番西塘一线,不在黄金周,不是太有名,虽走马观花,也有些收获。西塘在浙江嘉善,是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一提江南古镇,人们印象里立即就有小桥流
期刊
21世纪初,在我国现有的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民收入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住房价格也在飞速的增长。随着我国城市规模不断的扩张,也必然会带来城市人口的急剧
一般攻击模型(GAM)侧重考察暴力性电子游戏对个体的攻击性情感、生理唤醒水平和攻击行为的影响,而一般学习模型(GLM)侧重探讨非暴力性电子游戏对个体成长的正面影响。两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