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受格语言的镜像,作格语言配列模式因其独特的形态编码方式自确认以来,始终处在普通语言学研究的密切关注之下,语言类型学、形式句法学、功能语言学以及认知语言学等多家学派的学者都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从来源上看,作格是一种形态意义上的语言类型,但随着作格研究的不断深入,作格的概念也得以延伸,从形态层面扩展到了句法、语义等多个层面。国外学者主要从作格语言的形态标记以及句法特征入手,研究大都建立在语言配列模式的受格和作格二元对立的基础上,且往往忽略作格语言的语义特征与形态、句法特征的关联,作格研究的价值因此不能得以充分发挥,而且对于英语或汉语等形态并不发达的语言个体来说也不具有指导意义。汉语的形态特征欠发达,国内的作格研究更多地是从语义入手,或从动词分类的角度,使作格动词的标准和特征得以明确化,或结合汉语的句法作格现象,论证汉语的特殊句式与作格语言的相关性,然而这些作格研究往往是仅针对汉语的少数语法现象与作格语言在语义层面的相似点展开,研究没有得到逻辑系统化。此外,研究者考察作格语言和作格现象,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固然与研究者自身的理论背景和观察视角有关,但在更大程度上与研究者对作格概念的不同理解以及在相关语法范畴使用上的差异是分不开的。 总体来看,以往的作格语言配列模式研究以及相关的作格现象研究仍然不够完善,学界至今尚未建立起一个具有跨语言普适性的作格研究模型。鉴于此,本文在阐释并论证作格研究的三个维度即形态作格、句法作格和语义作格之间共性的基础上,以作格语言的分裂现象作为研究切入点,将作格分裂定义为作格语言的受格化倾向,采用形态、句法和语义相结合的研究范式,吸取语言类型学、形式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中的有关理论和假设,对作格语言配列模式进行跨语言观察,从作格语言的形态和句法特征归纳出制约语言作格格局的语义动因,并以核心论元的语义关系、动词的语义内容以及时体范畴等因素为参项演绎出语言配列模式的作格性连续统模型。 从跨语言的角度来看,在分裂作格系统中选择一种或另一种形态匹配方式并不是任意的,在施事性和生命度低的名词性成分、自主性弱的动词、过去时、完成体和非命令式与作格格局之间有着一种密切的联系,而在施事性和生命度高的名词性成分、自主性强的动词、非过去时、未完成体和命令式与受格格局之间同样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认为所谓的作格分裂呈现的实际上是一种形态意义上的受格化现象,而作格语言则依据受格化程度不同会表现出作格性的强弱之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受格语言也可以纳入这一体系,可以理解为作格性最弱的一种“作格语言”,这样语言配列模式就构成了一个从受格格局到作格格局的连续统。鉴于核心论元的语义关系、动词的语义内容以及时体范畴等因素对于作格分裂的制约有同时作用而发生交叉矛盾的可能,本文大胆假设在形态欠发达语言中三个因素在制约作格性程度中发挥的作用具有类似在制约作格形态分裂中的差异性,并可以构成优先等级关系;这样,研究在证明语义作格与形态作格和句法作格有同构性的基础上,就可以演绎出以核心论元的生命度、动词的自主性以及动词的完成性等因素为参项的作格性连续统模型。 研究的主要发现有:(1)作格概念有多维度性,作格性也体现在多个层面,作格性的本质在于反映S与P的同构性,这种同构性在有些语言中表现为二者形态标记特征的匹配性,在另一些语言中表现为二者句法操作的一致性,而在其他一些语言中则在动词的制约下表现为二者在语义上的关联性,语义作格从本质上来看与形态作格和句法作格是一致的,而制约形态作格和句法作格的语义因素应该同样也会是制约语义作格现象的因素;(2)语言配列模式存在一种连续体特性,即存在一个从受格格局到作格格局的连续统;连续统的两端,即受格语言配列和作格语言配列仅仅是语言配列模式的理想化模型,世界上的绝大多数语言(甚至是所有的语言)都是位于这个连续统两极之间的中间地带,不存在纯粹的作格语言,自然也不存在纯粹的受格语言;(3)世界上语言的配列模式反映的是一种作格性(受格性)的程度强弱大小之分,根据核心论元成分的语义关系、动词的语义内容以及小句的时体意义等变量可以归纳出作格性的语义特征;核心论元成分的语义主要是指句子主要语法关系项的生命度,主要语法关系项的生命度越高,施事性越强,其受格性的特征越为凸显,而主要语法关系项的生命度和施事性越低,其作格性就越为明显;动词的语义内容主要是指动词的自主性,自主性强的动词倾向于使用受格配列,表现出较强的受格性,而自主性弱的动词倾向于使用作格配列,从而表现出作格性;就句子的时、体范畴而言,受格性更倾向于体现非过去时或未完成体事件,而作格性则更倾向于表现为过去时和完成体事件;(4)受格标记等形态机制的制约,核心论元生命度、动词自主性以及完成性等影响作格性的因素在形态发达的语言中一般不会同时发生作用,而在形态欠发达的语言中作格性更多地是由动词语义呈现,作格性的制约因素因此更有可能同时出现并构成类似制约形态作格作用中的优先等级关系,从而形成一个作格性连续统模型,即核心论元生命度>动词完成性>动词自主性;(5)作格性制约因素的优先关系是需要度和处理难度两个动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格性要求语言以受事为中心描述事件,对核心论元生命度低的交际需要度更高,而以这种方式实现的作格性也最容易处理;受事凸显意味着对于状态或状态变化进行描述的侧重,此时完成体意义更容易成为无标记形式;论元的低生命度以及动词的完成体意义往往会使动词出现自主义弱化的现象,作格性的实现对动词非自主义的要求程度不高,而单纯以动词的非自主义特征制约的作格性在处理难度上也就相对更大。 本研究具有语言类型学和普通语言学的理论意义。通过不同语言配列模式从形态编码到语义特征的提取和抽象,本研究有助于从跨语言的角度进一步把握和了解相同语法范畴的本质特性;同时,研究实现了功能语言学研究思想和语言类型学研究方法的整合,拓宽了功能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创新了功能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为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具体来看,本研究从跨语言的视角对作格语言进行观察,从作格语言的个性中寻求影响语言配列作格格局的共性所在,并从多个因素对作格性的本质属性进行论证,构建起语言配列模式的作格性连续统模型,这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作格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而在另一方面,通过一定的跨语言观察,研究发现受格性与语言的主动性、主语的施事性以及使役结构的词汇型表达等特征相吻合,而作格性与语言的被动性、主语的受事性以及使役结构的分析型表达等特征不谋而合。作格性连续统模型的构建以连续统的性质为特定语法范畴的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视角,加深了对其本质属性的再认识和再思考。 本研究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作格性连续统思想的探讨澄清了以往传统的受格一作格二元对立的语言配列模式所面对的疑难和困惑,可为语言对比、英汉语语法研究以及方言调查等领域提供一些可资参考的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