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量子阱结构中光生载流子输运性质的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g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经典理论认为,半导体多量子阱结构中存在很强的量子限制效应,可以有效地对载流子进行捕获和限制,因此多量子阱结构被广泛的应用于制备电光转换器件,如发光二极管、激光器等;但是,多量子阱结构对于光激发下直接跃迁产生的载流子的强限制作用,限制了多量子阱结构在光电转换领域的应用。然而最近的实验研究发现,PIN结构(多量子阱结构被置于PN结中,以下统称为PIN结构)中的光生载流子存在强烈的逃逸现象。不论是在共振激发还是非共振激发的情况下,都有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的存在,实验上观测到了短路情况下的光致荧光峰具有80%以上的衰减,说明光生载流子可以有效地逃逸出多量子阱结构。对于作为对照的NIN结构(多量子阱结构被置于两个N区之间,以下统称为NIN结构)而言,无论是开路还是短路情况,甚至在施加了外加电压的情况下,都没有发现光致荧光峰明显降低的情况。为了进一步研究光生载流子在PIN结构中的输运和转移情况,本文采用基于泵浦-探测(Pump-Probe)技术的超快时间分辨光谱技术,对载流子的逃逸现象进行直接地观察。在共振激发的情况下进行泵浦,通过对比PIN结构、NIN结构在开路和短路情况下的光生载流子的动力学行为,得出了PIN结构中的光生载流子优先进行逃逸进入外电路,而不是进行复合的结论。而NIN结构中的光生载流子在开路和短路情况下的动力学行为基本一致。接下来,通过改变PIN结构中Ⅰ区(多量子阱区)的厚度,其光生载流子逃逸所需的路程(时间)不同。发现Ⅰ区的厚度越大,光生载流子的寿命越大,但是均小于NIN结构中的光生载流子寿命。这说明了PIN结构中的光生载流子优先进行逃逸,而不是复合。为了深入了解PIN结构和NIN结构本身的差异,以及光生载流子的输运情况的差异,本文对PIN结构和NIN结构的能带结构,内部电场强度以及光生载流子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PIN结构中的能带为单一方向倾斜,且内建场是均匀分布的,NIN结构中的能带为双向倾斜,内建场为非均匀分布,即使在施加的外电场之后,NIN结构的能带图和内建场与PIN结构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别,且NIN结构相对于空穴而言,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势垒,使得空穴不能逃逸出NIN结构,因此其光致荧光峰不会发生明显的衰减现象。针对这个现象,本文接下来继续对PIP型多量子阱结构(多量子阱结构被置于两个P区中间,以下统称为PIP结构)进行模拟,发现在PIP结构中,存在一个相对于电子而言很大的势垒,使得电子不能逃逸出PIP结构,因此其光致荧光峰也不会发生明显的衰减现象,相关的光致荧光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结论。在模拟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尽管在NIN结构和PIN结构中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但是在施加外电场之后,NIN结构中的某些区域与PIN结构存在着很高的相似度,这表明在施加外电场之后的NIN结构中的某些区域中的载流子也可能会进行逃逸。针对这一问题,本论文继续研究了NIN结构中存在两种类型量子阱的情况。实验表明,在施加不同方向外电场的情况下,NIN结构的光致荧光峰会发生转移现象,这表明NIN结构中的光生载流子在Ⅰ区内部会发生微弱的转移现象。本论文的研究工作有利于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多量子阱结构中的光生载流子的输运行为,有利于设计新型的光电转换器件。
其他文献
复杂钙钛矿氧化物异质结呈现的丰富物理效应是凝聚态物理研究的热点。这种由强关联体系材料组合构成的异质界面可出现多种形式的界面耦合效应,例如电荷转移、轨道重构和跨越界面的化学键等,导致完全不同于单体材料的新奇物理效应,例如氧化物界面二维电子气,二维铁磁性,超导电性和磁性共存以及电场调控Rashba效应等。部分钙钛矿氧化物中存在着有序排列的氧空位缺陷,形成了新的类钙钛矿晶体结构,如ABO2.5钙铁石氧化
合金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因各种形式的失效而产生损耗。常见的失效形式包括断裂失效、变形失效、磨损失效和腐蚀失效等。高熵合金由于其设计理念突破了传统合金的设计思路而受到广泛的关注。一些高熵合金表现出的高强度、高塑性、高硬度和高耐磨性等特点,使其成为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科学研究中新的研究热点。但是目前对高熵合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力学性能和相的形成及预测方面,关于高熵合金的其它失效行为的关注较少。本文
磁场普遍存在于天文环境中,它与广泛存在于宇宙空间的等离子体(如恒星、星云、星际介质、吸积盘和喷流等)相互作用,产生了丰富的宇宙磁流体现象。从地球物理到太阳物理,从河外星系到星际空间,人们对天文现象的探索激励着磁流体力学的发展和完善。实验室天体物理让人们在实验室环境中即可产生高能量密度物理条件下的极端现象,用于模拟宇宙空间发生的天文现象,尤其对于超过天文观测极限的天文现象是很好的补充。另一方面,实验
高能粒子加速器及高亮度辐射源在基础科学研究、工业生产测试及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在国民生活中也发挥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用需求持续增强。伴随着超强激光技术的发展,激光等离子体加速及辐射源的相关研究日趋成熟,并取得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进展;由于其加速梯度高、脉宽短、亮度高、源尺寸小等特点,被认为在高能电子加速器、先进X光光源的小型化甚至普及化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
自旋流和电荷流之间的相互转化一直以来都是自旋电子学研究的重要方向。电荷流产生的自旋流可以实现对磁性材料中磁矩进行有效操控,例如,利用自旋转移力矩或自旋轨道力矩驱动的磁矩进动、畴壁位移、磁矩反转等;自旋流产生的电荷流可以运用到自旋流和磁状态的探测、太赫兹波的发射等,相关现象都是自旋电子器件应用的基础。目前研究的非磁材料主要有两类可以有效地实现自旋和电荷流的转化,一类是重金属材料,另一类是拓扑绝缘体材
近年来,钙钛矿材料因其优异的光电性能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光伏领域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它们在其它领域(如光电检测器,发光二极管和场效应晶体管)也很有前途。虽然上述研究是基于不同的器件结构展开的,但是制备高结晶质量和低缺陷态密度的钙钛矿薄膜均是获得高性能器件的关键。因此,进一步发展钙钛矿材料的成膜工艺及改善钙钛矿薄膜的结晶质量是值得加以思考和关注的问题。本文的工作集中在通过对钙钛矿吸收层薄膜进行体相
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已经迎来了其产业和应用发展的巅峰期,在人类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且其生产规模还在不断扩大,这会引起锂资源的巨大消耗和价格上涨。如果锂离子电池再拓展应用至储能领域,这种现象必将更加严重。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现在锂离子电池的技术迭代和成本下降趋势大大放缓,发展空间已较为有限。因此必须要寻找后锂离子电池时代的替代或备选储能技术。在此背景下,与锂离子电池具有类似工作原理且作为
由于传统化石能源不断消耗带来的温室效应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可再生清洁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然而可再生能源存在间歇性和区域性缺陷,需要大规模储能系统的辅助,对可持续、低成本的储能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钠资源储量丰富,钠离子电池近年来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规模储能领域被认为是锂离子电池的有益补充。然而,目前仍旧缺少具有优良综合性能的负极材料来进一步提高钠离子电池的能量
脉冲激光沉积(Pulsed LASER Deposition,PLD)技术为得到多功能性钙钛矿材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激光法制备生长中衬底导致的结构变化可能导致多样的电子排布,如电荷有序、轨道有序等。且该结构变化是由于钙钛矿材料本征晶格常数与衬底晶格常数失配产生的应变而造成。因此,可以通过调控此应变来实现调控钙钛矿的结构和性能,并拓展该材料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此外,钙钛矿稀土金属镍氧化物作为重要的
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氮化铝(AlN)和六方氮化硼(hBN)在光电子和微电子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但是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大尺寸、高质量的AlN和hBN单晶生长仍然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物理气相传输法作为目前AlN单晶最有效的生长方法存在很多技术困境,主要包括:控温困难、原料缩颈、扩径困难、生长速度缓慢、二次形核等。针对上述生长难点,本论文开展了助熔剂法和金属铝气相传输法生长AlN晶体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