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72年拉可夫(Lackoff)提出模糊限制语这一概念以来,语言学家从语义、语用、篇章以及具体文本等众多角度对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研究表明,模糊限制语为理解和研究语言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同样,模糊限制语作为语言的普遍现象广泛出现在学术语篇中。然而,作为正式书面语体的学术语篇具有语言准确、明晰,观点客观、严谨的特点,这一特点导致传统的语言观认为,学术话语的主要目的是以客观的方式传递信息,因此应该避免个人观点的介入。从而忽略了研究者之间的互动性争论及作者试图说服学术社团成员及普通读者接受其观点的愿望。换言之,传统的语言观忽略了学术语篇中所体现的人际意义。为了丰富以往的研究,并且在语言学研究中尝试一个新的切入点,本文从人际意义的角度对英语学术语篇中的模糊限制语进行了研究。本文以六篇来自语言学核心期刊的文章为语料,以Prince等人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以及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情态的理论框架作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在英语学术语篇中通过词汇、非词汇及数字模糊限制语等不同的语言形式所实现的人际意义。其中,对词汇模糊限制语的分析分别从情态助词、认知动词、副词、形容词的角度展开;对非词汇的模糊限制手段的人际意义的分析则分别从短语及句子的层面展开;数量模糊限制语可以表现为不同的语言形式,所以采用单独的一节对其分析。分析的结果表明,学术语篇中的模糊限制语与学术语篇的客观性密切相关,同时又能满足学术语篇对于礼貌性的要求,而且,符合学术语篇的可协商性。换句话说,模糊限制语在学术语篇中的应用,有助于作者表达对读者及同行的尊重,表现出作者和读者交流的意愿,同时还可以使作者免于遭到批评。从而揭示出研究模糊限制语在学术语篇中的人际意义对学术写作以及教授学术写作及阅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