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晶硅锗太阳电池的光电模拟和实验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eizai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晶硅锗薄膜具有高吸收系数、窄带隙等特点,是非常有前景的太阳电池吸收层材料。目前,该材料经过不断的优化已初步应用于太阳电池中,但是如何才能发挥该材料的最大优势则需要从电池结构方面进行全面的理论研究,为此,本论文首先采用RF-PECVD技术,对微晶硅锗薄膜的制备工艺进行了探索,并以获得的薄膜参数为基础,对微晶硅锗太阳电池进行了系统的光电模拟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第一,通过实验的优化,我们确定出μc-Si1-xGex:H薄膜的制备参数:总流量、反应气压、衬底温度、辉光功率和电极间距分别为350sccm、300Pa、200℃、10W和10mm。硅锗浓度随锗含量的不同保持在2%至1%之间。为同时提取微晶硅锗薄膜的两个光学常数—折射率和吸收系数,我们建立了一种由透射谱出发并结合多层结构模型以及柯西色散公式的Matlab方法,与传统Swanepeol方法、PUMA方法相比,Matlab法通过透射率极值的位置而非幅值来计算折射率,能够有效避免幅值大小偏差所造成的影响,得到更准确的光学常数,拟合精度能提高一个数量级。计算结果表明微晶硅锗在整个波长范围内有更高的吸收系数和折射率,并且二者随锗含量增加而增加。第二,为了模拟微晶硅锗电池结构中的陷光结构,本文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绒面散射建模方法,即基于Reyleigh-Sommerfeld理论的Matlab方法。并针对随机形貌、周期形貌、叠加形貌三种不同形貌的四类散射(透射散射、反射散射、斜入透射射散、斜入射反射散射)特性分别进行了建模分析。并且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散射结构,即由周期结构和随机结构所叠加而成的复合结构,研究发现由于存在随机散射机制和周期散射机制两种不同的散射机制,因而能够实现比任意分立结构更好的散射特性,并且其散射特性由其内部结构特征尺寸占主导所对应的散射机制来决定。第三,基于微晶硅锗的光学参数以及所建立的散射模型,对微晶硅锗单结及叠层电池进行了模拟和实验研究。在光学结构限制下单结微晶硅锗电池的转化效率极限可达14%以上。对于高锗含量微晶硅锗电池,种子层加上平滑锗烷梯度层这一复合结构能有效改善P/I界面。而对于I/N界面,硅烷梯度层是最佳的选择。经过优化,在无背反、本征层厚度仅为650nm的情况下获得了初始效率为4.63%Jsc=19.17mA/cm2, Voc=0.43V, FF=0.56)的单结PIN型μc-Si0.65Ge0.35:H电池。在电池总厚度约为0.9μm的情况下,获得了初始效率为10.36%(Jsc=11.72mA/cm2, Voc=1.274V, FF=0.684)的a-Si:H/μc-Si0.65Ge0.35:H叠层电池。第四,为了实现微晶硅锗叠层电池光电一体化模拟,我们建立了一种新型的TRJ-F/TRJ-M/TRJ-B隧穿结模型,并发现它需满足三个核心梯度:带隙梯度为1.7eV/1.1eV/1.7eV,施主型隙态梯度为1X1015cm-3/5×1021cm-3/1×1020cm-3,受主型隙态梯度1X1015cm-3/5×1021cm-3/5×1021cm-3通过对带隙匹配的分析,我们发现a-Si:H/a-SiGe:H/μc-SiGe:H的最佳带隙结构为1.85eV/1.5eV/1.0eV,转化效率理论极限值为18.56%(Jsc=10.12mA/cm2, Foc=2.21V,FF=0.83)。
其他文献
工业园区是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集聚的承载平台;是营造投资环境,加快产业培育,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重要载体。也是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讨论了"反应釜温度仿真工具"软件中应用MATLAB的情况,分析了MATLAB在化工生产模拟控制软件开发中的优势,如:数据计算能力,图形处理能力,可生成各类二维、三维图形;可广泛应用
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对电网的电压等级和供电系统的可靠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随着电力系统的容量不断增大,输电电压等级由高压向超高压、特高压迅速发展,电网分布愈来
为了响应我国的出口战略,出口信用保险制度越来越受学者和专业人士的重视,本人试着从出口信用保险的内涵以及各国出口信用保险开展的现状入手;从时代需求,政府政策指向;出口
本文研究了染料敏化电池的制备工艺,并且在设计和制备了不同形貌的光阳极半导体层及TiO2材料的基础上,分别制备了联吡啶钌类及卟啉类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通过优化材料性能、光学
锂离子电池,尤其全固态薄膜锂离子电池,不仅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和长循环寿命等特性,而且还兼具质量轻、面积大、可卷对卷方式弯曲折叠造型并多电极层叠串联等优点,因
随着先进深亚微米CMOS工艺的发展,片上电感已经成为集成化射频或高速传输收发器不可缺少的器件之一,在电路设计中大量使用。因为结构简单规则,并且有更多的工艺和设计上支持,
低成本和高能量密度一直是锂离子电池领域不断追求的两个目标。目前广泛使用的正极材料价格高,比容量不足,成为制约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发展和应用的瓶颈。因此,开发价格低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电子产品的功能越来越完善,对电源的瞬态响应速度及稳定性要求越来越高。开关电源的V2控制技术因其具有快速的负载瞬态响应速度而受到了研究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