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命脉,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一方面,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工业发展取得了卓越成效;但另一方面,在创新驱动、智能转型的今天,我国工业发展势头出现疲弱趋势,增速放缓。所以,对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评价,随后进一步探究影响技术创新效率背后的动因并提出些许发展建议和改良思路,这对我国工业转型升级,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在结合相关理论和文献基础上,考虑到工业企业处于异质技术创新前沿面,按技术密集程度分成高、中、低三个组别,并将技术创新过程分为研发和市场化两个异质阶段。通过两阶段共同边界DEA模型对2009年至2015年间由我国36个行业组成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效率评价。随后,运用Tobit面板数据模型,将异质性创新主体:企业主体、政府主体、外商主体、产学研机构主体纳入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分析框架。结果表明:在视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同质和技术异质两种情况下,测算的技术创新效率存在差异。从横向静态角度看,异质技术视角下,研发阶段和市场化阶段效率偏低导致我国工业企业综合技术创新效率偏低,其中市场化阶段效率偏低是导致综合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进步空间较大。异质性群组在综合阶段和研发阶段创新效率由高到低为:技术密集度高群组、技术密集度中群组、技术密集度低群组;市场化阶段创新效率由高到低为:技术密集度中群组、技术密集度低群组、技术密集度高群组。从纵向动态角度看,2009年到2015年我国工业企业不同创新阶段的创新效率并没有显著提高。在异质主体视角下,异质创新参与主体对不同组别工业企业不同创新阶段的效率影响效果也存在差异。这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何以往研究工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时众多学者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可能是没将工业企业视为技术异质亦或没将创新过程的“黑箱”打开。最后,从异质主体角度出发,提出今后企业、政府、外商和产学研机构主体在参与技术创新活动时,针对不同类型企业不同创新阶段的创新活动应采取差异化参与方式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