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本课题通过对宋金元时期(自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至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其间共408年)有关中医辨证治疗胃痛的文献收集整理,深入了解当时期医家如何思考认知疾病与身体、自然生态、及社会环境,彼此之间的关系互动,并依此通过对宋金元时期医家治疗胃痛医案的挖掘,建立相关医案数据库。2.探讨宋金元时期医家治疗胃痛的理论依据,证治用药规律,包括治法治则与遣药用方的特点,提取隐含在其中的规律性信息,系统地归纳总结宋金元时期医家治疗胃痛的方法,进以一步了解宋金元时期医家的用药理论,印证其实践经验,并观察其如何影响后世在胃痛辨证论治方面的发展。3.冀望本项研究能为胃痛的辨证论治,提供多一些历史证据以为借鉴,并为今后有关治疗胃痛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研究,添多一些基础资源。方法:以电子出版物《中华医典》为基础检索工具,首先从医着、方书、本草、类书、医案、医论、与医话等,作人工个别检索,并运用中国知网挖掘搜索有关期刊、文献等各类参考资料;其次,针对宋金元时期的有关文献,包括历史及文学文献,深入检索,并予以分类、整理、分析,筛查出治疗胃痛的有关文献,及当时期医家治疗胃痛的有效方药,以Excel建立医案方药数据库,用计量分析录得数据,比较其药性及药理作用,从而发掘宋金元时期医家对胃痛遣药组方及药物配伍的规律特征。结果:1.医案分布:收录宋金元时期胃脘痛医案共120条,其中北宋医案共12条包括许叔微10条,钱乙1条,与寇宗奭1条;金共26条包括李东垣8条与张子和18条;南宋共11条包括陈自明5条,张果3条,与王璆3条;元共71条包括朱丹溪43条,罗谦甫18条,滑伯仁7条,王好古1条,戴思恭1条,与王中阳1条。2.医案出处:医书为《丹溪心法》,《格致余论》、《丹溪治法心要》、《脉因证治》、《医学纲目》、《卫生宝鉴》、《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类证活人书》、《普济本事方》、《伤寒九十论》、《儒门事亲》、《脾胃论》、《东垣试效方》、《妇人大全良方》、《本草衍义》、《小儿药证直诀》、《张氏医通》、《证治准绳》、《古今医案按》、《宋元明清名医类案》、《中医医案学》、《两宋金元名家医案》、《朱丹溪医案》等。3.患者情况:120条案例中男性有79位,占65.8%;女性有36位,占30%;性别不详者5位,占4.2%。年龄分段:年长者20位,中年者5位,青年者14位,少童年者4位,不详者居多有77位,占64.2%4.病症诱发因素:饮食失节37次,占30.8%;情志不畅20次,占16.7%;外感寒邪19次,占15.8%;劳逸怠倦8次,占6.7%;余不详者(无记录)36次,占30%。5.病证证型:虚证68次,占56.7%;实证52次,占43.3%。寒症64次,占53.3%;热症54次,占45%;寒热交错2次,占1.7%。6.证型分析:饮食伤胃33次,占27.5%;肝气犯胃28次,占23.3%;脾胃虚寒28次,站3.3%;寒邪客胃15次,占2.5%;湿热中阻8次,占6.7%;瘀血停胃6次,占5%。7.脉象分析:脉象以沉、细、微、弦最为突出。8.药物情况:共有158种药物出现,总共使用频数为1145次。以药物功效种分类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熄风药、开窍药、补益药、收涩药、涌吐药共19种药物,而前5名涉及最多的药物则为解表药、补益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与理气药。以药物功效种类使用频数排序则前5名分别为:补益药、理气药、解表药、清热药、与利水渗湿药。以药物归经频数由高至低分:脾、胃、肺、肝、肾、大肠、心、膀胱、小肠、胆、三焦、心包。9.高频率药物:前10名高频数率的药味分别为:白术、陈皮、半夏、茯苓、生甘草、人参、灸甘草、生姜、白芍、与黄芩,共占总频数的34。3%。以排名前40名的药味计算,它们的使用频数为812次,占总频数的70.9%。换句话说,排在后面的118味药,它们的使用频数总共只有333次,或平均每味药使用频数少于3次,如延胡索、草豆蔻、罂粟壳、阿魏、木通、白豆蔻、草果、木香、沉香、茴香、藿香叶、檀香、海金沙、甘遂、腹皮、荜澄茄、蔓荆子、槟榔、白及、滑石、青黛、三棱、莪术、轻粉、旋覆花、青皮、郁金、郁李仁、皂荚、狼毒等。这些药味多属于宋金元时期出现的新增止痛药味,其中辛香行气的药物,不少是由东南亚和中东阿拉伯等周边地区进口。[45]由官方编纂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与南宋时期社会中流传甚广的《杨氏家传方》[110]所列的止痛方剂中亦显示它们曾被广泛的使用。新增药物的运用显示当时期的医家愿意尝试以新药物制定止痛方剂。10.基础方:罗谦甫用四君子汤;朱丹溪用二陈汤;张子和用神佑丸、益元散;许叔微用桂枝汤或四逆散,李东垣有黄芪、干姜、人参、半夏、甘草等五味为其常用药物,其中黄芪、人参、甘草为退热之圣药,并用柴胡、升麻等升阳气药;滑伯仁有桂、青皮、茯苓、人参。这些药味所针对的正是治胃脘痛须关注的几个重要方面:首要缓痛,调节升降、理气和中,与益气健脾。11.理论发挥:甘温除大热的实质内涵是脾胃损伤,气虚血少,气虚生寒,血少生燥,以甘温药治脾胃损伤,乃以温煦寒,以甘润燥,故实应为甘温除寒燥也。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痛随利减。利非仅泻下之意,既可指实证而言,亦可针对虚证,补、温、升、降、舒、散、清、化、行、导、开等各法皆为通之意。